
借调“跑调”根在懒政与腐败
近期,记者在贵州、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在网络上,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网友反映,有的地方部门或单位存在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现象,个人在借调中进退维谷、有苦难言的尴尬遭遇,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
借调本来是为解决单位人手不足或专业性人才缺乏的问题,出于这个目的的借调,有利于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然而现在,随着借调现象越来越普遍,借调人员越来越多,借调时间越来越长,借调形式越来越花样百出,借调也往往“跑了调”。
一种“跑调”表现,是“自己不干事,便找人干事”。如此借调实际上是懒政的典型表现,造成“借调的干活,在编的休养”怪现状。这与中央要求精简人员,缩减机构,治理“为官不为”,提高行政效率,完全是背道而驰。如此借调也是“官本位”思想与官僚主义作风浓厚的典型表现。有了苦活、累活、重活,就借调基层单位员工来干,基层“失血”严重;有了“黑锅”还让借调人员来背。这是对下级单位人力资源的变相盘剥。
另一种“跑调”表现,是假以“借调”之名,行招聘“关系户”之实。在一些下级单位,不少“关系户”凭借这个看似符合规定的捷径进入上级单位,要么吃空饷,要么等待编制出现空缺,伺机填补进去。如此借调,实际上是以权谋私的用人腐败。这种权力任性,让“关系户”颇有些“光明正大”地借助借调这一平台,轻易躲避了监督,达到混日子、吃空饷或曲线升迁的目的,更不利于打击用人腐败。而且,会令具有真才实学的借调人员滋生“都是借调人员,差别咋就那么大呢”的不公心理,从而“劣币驱逐良币”——不愿意继续借调或不愿意被借调,从而扰乱正常的人才流动秩序,甚至埋没人才。
故而,“跑了调”的借调,必须高调治理。相关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借调人员进行全面清查,清退非必要借调人员,并对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予以严肃问责。借人单位若人手长期不够,可考虑增加编制;借出单位若人员长期被借调,也可考虑缩减编制。统一建立借调基本制度,按照“按需申请、从严控制”的原则执行借调政策。总之,无论是在编人员,还是借调人员,都要防止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