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制度纾解“独居死”困局
日前,一名80多岁的老太太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北社区内被发现,该老人已去世多日,尸体被发现时有异味。据附近邻居称,老人无儿无女,自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在此。“她一个多星期没有出门了。”和老人同住一栋楼的刘女士说。当警方打开老人房间后发现,老人已经去世。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孤独感充斥着独居老人的暮年。而比这种孤独感更悲凉的是,近年来“死在闹市无人知”的悲剧竟在一些地方屡屡上演。每次读到类似的新闻,都不禁让人向往起了“邻里守望”的传统社会。如今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域间的人口流动也在加剧,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密闭空间偏安一隅,如何保护“独居老人”、防止“独居死”现象似乎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分析每一起“独居死”悲剧,尽管情节各有不同,死亡原因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老人无人照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孝重情,尊老爱老一直是我们的传统,让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有所依,不但是执政者的执政目标,也是社会的道德任务。家是国之本,老人的问题不只是家庭事务,也是社会的公共事务,这一起起独居老人独死家中的悲剧,戳中了文明社会的痛点。
老人不只是子女的老人,也是社会的老人,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让每一个老人都能“老有所养”,都能保持一份起码的尊严。如何妥善解决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是迫切需要面对的社会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有必要重视“独居死”这一社会问题,建立更完善、更细致的养老保障和救助机制,用制度纾解“独居死”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