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涨学费可承受,谁说了算?

近日,广东调整高校学费标准的消息引发关注。今年以来,广东省和江西省决定调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海南和内蒙古也已召开高校学费调整听证会。各地普遍强调,学费涨幅考虑了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并提出加大对学生的补助力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特别是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较大发展突破。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现实语境下,国家高等教育投入不可能无限增加,而物价持续攀升也提高了高校培养成本。大学上调高校学费的主要依据之一是高校培养成本近年来大幅上升,由于种种原因带来的经费不足,制约了高校发展。

但另一个问题是,各地学费涨幅真的考虑了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吗?高校涨学费可承受,到底由谁说了算呢?

尽管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奖、减、贷、助、免”资助困难大学生的完整体系,近年来,确有不少困难学生通过政府救助完成了学业,上不起学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但是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大学生上不起学的事情并未完全杜绝。有的学生通过贷款完成学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薪资微薄造成还贷困难的情况。重点大学的农村孩子比例不断走低也颇能说明问题。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家庭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大学,结果就业十分艰难,不少人发出了读书无用的感慨,大学生能不认为学费偏高吗?大学学费上涨,大学生就业质量却下降,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

在高学费语境下,就算穷孩子拿到了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如果因为就业不理想,还不起贷款,被银行曝光起诉,列入信用黑名单,他们会认为读书值吗?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大学开源节流、暂缓学费上涨或者压缩学费涨幅,改变高学费与低就业率的不对等关系,显得十分重要。这不仅可以让更多的穷孩子上得起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扭转读大学不值的社会心态。

在大学学费普遍上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面前,反思穷人教育学,理清大学培养成本,把每一分经费用到刀刃上,补齐教育投入欠账,下调学费标准让利于民;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疏通平民子弟上升通道施惠于民,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