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防“微整形”成为“危整形”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日前通报,本市2015年查处非法医疗美容案件数量较2014年上升58%,主要集中在违法人员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招揽顾客,非法从事“微整形”等医疗美容服务。
借助微信的强社交属性,朋友圈里搭建起一个虚拟的“购物街”,让微商营销迅速火爆起来。与朋友圈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带来的危害相比,“微整形”手术质量关系到当事人的身体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如果稍有不慎,不仅可能会美容不成反毁容,甚至还会为此付出生命代价。而消费者想维护自身权益,也会困难重重,很可能出现“人财两空”的局面。
朋友圈的“微整形”成为“危整形”,一方面折射出当前很多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偏颇,人们出于对朋友推荐的信任,同时想要花较少的钱达到既快又好整形效果,但事实上,依靠朋友圈的“微整形”,结果圆满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相关监管的盲区。总之,不管是出于维护“微友”消费权益,还是基于提振消费市场,整治规范包括“微整形”在内的微商已成当务之急。
谨防朋友圈的“微整形”成为“危整形”,需要消费者睁大眼睛,提高安全消费意识,更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强化“有形”的监管。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微商发展趋势,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了挑战,相关方面有责任做好法律监管和日常服务管理工作,让微时代的“微市场”在安全、规范中得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