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过紧日子”越要关注预算报告

  每个家庭都有“一本账”,记录着精打细算的收与支,反映着一家子的生活情况和发展动向;一个国家自然更是如此,国家“账本”通过合理计划“钱从哪来、到哪去”,来支持大的战略决策和改革目标实施。

  预算报告关乎每个人的利益,代表热议预算报告,因此是最受期待的“两会好声音”。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工作规划的具体落实,几乎全部都将体现到预算收支上来。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的话语,呈现于预算报告中,就是平衡收支面临的压力,以及财政赤字适度扩大的现实。

  财政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无论多么艰难,民生上该办的实事一件都不少,这一点非常可贵。比如,将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和个人降低负担5000多亿元;将安排1000亿元奖补资金,用于化解过剩产能;作为硬任务,扶贫资金更将增长43.4%……

  在此背景下,代表们更应多关注这些“该花的钱”,看看是否存在进一步挖潜的空间,或者怎样花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带着问题去研究预算报告,就自己所熟知或公众反映强烈的领域,对政府花钱提出反映民情民意的有力观点,为预算报告编制得更合理更完善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把每一笔钱都花在明处、用在实处。”越是要“过紧日子”,越是要精打细算;越是要把钱“花在明处、用在实处”,越是离不开代表对预算报告的“我有话说”。“审预算”的“两会好声音”年年都被公众期盼和呼唤,期待今年能听到更多“好声音”,代表全国人民管好“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