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葩车位”呼唤强制性标准
家住成都“水映兰庭”小区的蔡先生遇到的“奇葩车位”让他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011年买的车位,停车1年,擦剐23次。看着仅2米宽的停车位,蔡先生无奈之下,每月300元将车位租了出去,而自己则在外面“打游击”。
蔡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网络上,各种关于奇葩车位的神吐槽比比皆是,或者“少斤短两”,或者拥挤不堪,或者偏居一角。
车位的设计,并非没有行业标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998年发布的《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就各车型建筑设计最小停车带、停车位、通车道宽度,以及汽车库内汽车与汽车、墙、柱、护栏之间的最小净距都做出了具体规定。遗憾的是,该规范只是参考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
同时,规划部门在审批和监管中,往往只会根据开发商提供的总建筑面积要求其建设不少于一定比例的停车位,而具体车位大小则由开发商及建筑设计单位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为了挤出更多停车位出售,普遍存在缩水现象。
车位的规划设计不能只顾数量而忽视质量,车位太窄不能满足使用需求,这同样是一种浪费,并且容易导致车辆剐擦、碰撞等事故,直接损害业主的合法权益。鉴于此,有关部门需要对车位的规格大小做出强制性规定,明确划出规范标准,堵塞开发商投机取巧的漏洞,避免车位沦为中看不中用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