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黑户”漂“白”亟须法治阳光普照
总量在1300万左右、占总人口1%的中国人没有户口,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公平、和谐的重大问题。11月21日,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主持召开公安部党委会议暨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扩大)会议。会议的两大主题,一个是反恐工作,另一个就是解决全国无户籍人口的户口登记问题。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户口,成了“黑户”,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民,很多权利都无法享受,当然也无法履行公民义务,在上学、办理医保、结婚、生育、银行开户、考驾照、住宿、外出打工、买房和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从而使这些孩子处在社会歧视之中。
而对政府来说,一个庞大的“黑户”群体存在,也给国家公共管理带来了相应的风险、漏洞和难题。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期间,公安部就首次明确政策外生育(超生超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的人口可以办理户口登记。为使政策外生育的群众消除顾虑,公安部专门下发文件,各地纷纷出台实施细则,要求任何出生证明签发机构不得以准生证、生育证作为附加条件拒绝为新生儿出具证明,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限制政策外生育人口落户,并不得将户口登记情况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当时,这一信号被普遍赞誉为可以让“黑户”从此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地做中国公民。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一政策并未完全落到实处,“黑户”现象依然顽固存在。
法治社会不该有“黑户”,不应该将一部分人排除在社会大家庭之外,不应该变相剥夺一部分人的部分生存权。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号角,为“黑户”漂“白”,不仅仅是人性化之举,更是最起码的公平正义之举。当务之急,亟须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用法律制度的形式作出明确规定,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人身上,使政策外生育人口拥有公民身份、享受公民待遇,这是政府的分内之事,不做不行,晚做也不行。
@邓海建:大数据时代、“互联网+”背景下,救寒济困的爱心,总不能退回“自说自话”的老路上去。共识必须清晰:困难群体要不至于因爱心“饿死”或“撑死”,成熟的慈善机制,是唯一正途。
@岳乾:在个体看来至关重要的生命安危,在官僚主义者看来,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样的现状不能再延续下去。规矩与程序应该回归其约束政治、财富权力,保障个体安全与幸福的根本目的上来。
@伍文胥:权力是把双刃剑,严以用权、权为民用就须用权者克己奉公、守住为官底线,对于政治底线薄弱、生性贪婪者,纪律规矩也难束缚,必然导致权力异化、变现,成为贪腐者谋利的工具。
@余明辉:国际奢侈品牌在国内现“关店潮”,并不是国内购买力或经济增速下降的折射等,反而是近几年国家提倡勤俭节约风尚,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国家反腐倡廉行动初见成效的一次集中表现,折射与体现,未尝不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
@戴先任:只有完全改变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素质教育,才能让学生读到更多有益的书,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不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要如此,要改变唯成绩认英雄的习见,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籍、多参加社会实践的习惯。给学生的潜能创造一个潜滋暗长的肥沃土壤,促进学生从身体到智识都能得到“自然生长”,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郭元鹏:“到韩剧里找浪漫”呈现出来的其实是文化缺失的问题,这里有影视文化的固步自封,也有爱情文化的迷失自我。
@夏白桦:高校外迁并非简单地将师生搬迁,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师生的意见,避免行政力量的主导。此外,应认真梳理好本部与分校、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将软硬件设施建设及时跟上。
@南桥:了解一个人的学术“身价”,比如在一个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不能只通过数字评估,而应该增加更多质性研究的评估方法,这样才有真正的客观。
@堂吉伟德:通过立法的方式给听证立规矩,既能让听证更加规范,也能因为公信力的提升而重获社会信任。什么时候,公众参与的热情不断高涨,社会的满意度不断提升,那么听证才不会成为权利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