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津贴为何屡遭“冷抵抗”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夏季高温期来临,安监总局、卫计委、人社部、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发放高温津贴。不少网友反映多年没有领到高温津贴,有许多地区的高温津贴标准已经数年没有进行调整。专家表示,要明晰监管责任,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以促进高温津贴的落实。
高温津贴为何屡遭“冷抵抗”?据了解,现行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是2012年6月29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四部门联合制订发布的。该《办法》究竟算部门性法规还是政策性文件,其性质归属并不十分明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显然并不符合“部门规章”的条件,或应被视为“规范性文件”的范畴,这种模棱两可的制度定位,势必影响到上述办法的震慑性和执行力。
高温之下,其实更考验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水平,需要有关部门把工作做得更实、更细。笔者以为,避免“高温津贴”的制度虚设,亟须在提高高温津贴法律效力的基础上,加大惩处力度,增加违法成本。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主动出击,走进企业、走进市场、走进工地,多和劳动者沟通交流,查出所有不依法依规发放高温津贴的用人单位并进行严厉处罚。只有这样,高温津贴才不会遭遇“冷抵抗”沦为墙上画饼,才能真正为劳动者带来一丝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