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敲诈的“打假”也要打假

    自诩为“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的董金狮被抓了。629日,公安部在其主办的“2015食品药品安全刑事保护论坛”上,通报了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侦破食药案件情况,提到“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负责人董某某涉及敲诈勒索案”。其中的“董某某”指的正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

    董金狮的出名,源于一次诉讼“打假”,20103月,其起诉北京两大知名餐饮企业使用劣质餐盒并胜诉,这让他声名大噪,“专家”身份被广为人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其以打假为名,行盈利之实的质疑也不断出现。

    “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董金狮”涉嫌敲诈勒索,虽然有待法院最终定案,但也多少印证了上述社会质疑。食品安全大于天,食品打假人人有责,“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人人敬仰,但如果利用“食品专家”“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身份,通过媒体散播有失科学、严谨、客观和公正的所谓食品危险“调查报告”,制造轰动效应,从中渔利,同样要遭人谴责唾弃,同样要遭受公众舆论、食药环保监管部门、执法司法机关的一致打假。

    执法机关要积极亮起法律利剑,对这种假借“打假”之名,行牟利乃至敲诈之实,涉嫌违法犯罪的“打假”进行打假,并予以依法严惩,正是法治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