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缺的不是标准是监管

  630日,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的国家标准《中小学生校服》,即日起执行。根据国标,中小学生校服不再像以往的服装品类设置多个级别,而是统一要求在质量安全上达到一等品水平。

  此次发布的中小学生校服国家标准,突出亮点在于大幅提高了校服的安全质量要求。市场上的普通服装产品常常设置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考虑到中小学生穿戴的校服产品应该在质量安全上有更高的要求,国标所设置的准入门槛基本按照一等品设置。不过,专门制定校服国标、提高产品准入门槛的初衷可嘉,能否真正解决当前校服突出的质量安全问题,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应该看到,一直以来校服质量并不缺乏标准。从大的层面来说,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具体到行业,还有《针织学生服》《机织学生服》《儿童服装、学生服》等细分标准。然而,看似严密的标准体系,却未能遏制校服问题的乱象丛生。

  究其原因,有没有标准是一回事,有没有执行到位是另一回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天性,一些无良企业缺乏道德血液,无视质量标准,故意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如果有关部门的监管不能跟上,问题校服得不到应有约束和惩戒,校服质量只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同时,学生家长话语权的缺失,也是校服质量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根据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由家长自主选择、做出决定。”但在现实中,作为校服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学生和家长却被排除在校服招标采购之外,直到校服发到手中,才发现价高质次,问题多多。

  说到底,校服缺的并不是标准。单纯出台一份校服国标,提高准入门槛,并不能让校服质量跟着水涨船高。试想,合格是产品的底线,过去连这都保障不了,现在要求做一等品,企业就能乖乖照办吗?只有厘清监管部门的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强化学生和家长们的参与和监督,实现校服采购的公开透明,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校服质量安全防线,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