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一定会塌”岂是卸责托词?

  19日凌晨,粤赣高速公路河源境内匝道桥梁坍塌,4辆货车掉落,当场造成1人死亡4人受伤。事故发生后,赶到现场的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敖道朝解释称:“初步判断桥梁垮塌的原因是4辆超载货车紧凑运行,4辆货车的载重加上车身自重约有100吨,严重超过了桥梁载重的设计上限,从理论上说一定会引起桥梁坍塌。”  

  端午节发生桥梁坍塌、车毁人亡的重大交通灾难,令人痛惜不已。查明事故原因、依法追究责任、认真吸取教训,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作为粤赣高速公路投资与管理业主方的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在事件真相尚未真正查清之前,就以“理论上说一定会引起桥梁坍塌”的技术性解释,先入为主地将桥梁坍塌归咎于车辆超载引发的不堪负重,其“卸责”之意令人质疑。

  诚然,工程建设质量的确需要有一个“理论上”的风险评估和寿命设计,但鉴于工程质量事关百姓的生活保障和生命安全,这种“纸上谈兵”的理论预期,必须是建立在科学严谨、分析透彻、论证充分的基础之上,甚至需要“留有余地”的保障系数。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谋划和决策时,尽力穷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可能性”风险,并在实践操作中力避风险的发生几率和将其降至最低。现年78岁、已超龄服役25年的杭州钱塘江大桥,还有47岁的南京长江大桥、58岁的武汉长江大桥等,堪称久经考验的“桥坚强”范例。

  反观粤赣高速公路河源境内这座匝道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竟然在投入使用不到10年就遭遇垮塌。面对如此不堪一击的桥梁质量,对桥梁负有经营、管理和维护职责的业主方,究竟在设计当初考量了多少车辆通行的现实因素,又为规避安全风险、确保百年寿命采取了怎样的监管措施?一句“理论上”的垮塌推理,如何能平息质疑、回应民众和轻易卸责?

  不争的事实是,作为紧邻收费站进出口的匝道桥梁,遭遇车多拥堵、多辆货车持续通行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推断中的“巧合”,而是带有一种“必然性”的出行模式甚至会成为某种常态。尤其是在超载难以根绝的现实国情下,由敖总分析得来的坍塌“临界点”,应当在设计者的当初考量视野而不只是事后解释。

既然工程设计具有科学性的风险预期,建设者就应当事先将其告知使用者,并在实际管理中力避“临界点”状况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立足于治超、治堵、还是治桥,确保交通安全都是不能停留在“理论上”的分析,而必须将其不打折扣、毫不懈怠地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