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户籍卡“安家”凭啥公众埋单?
临近毕业季,许多大学生找到工作后却陷入意想不到的烦恼:把户口从大学迁到异地工作的城市,需找个地方挂靠。而为薄薄的户籍卡“安个家”,竟要向人才中心交纳多达数千元的挂靠费和每年数百元的管理费。有专家估算,全国因挂靠集体户口产生的相关收费至少达数亿元。
纵观时下各地的户口挂靠收费,怎一个“乱”字了得。不仅各个省份、城市之间差异巨大,甚至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人才中心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近百倍。更吊诡的是,公众交了动辄成百上千元的挂靠费、管理费,却并不知道这笔钱是干什么用的。人才中心口口声声说落户费用于落户过程中的诸多环节,但公安部门明确表示,从来没有对个人落户收取过任何相关费用。那么,人才中心所收的落户费究竟去了哪里,是否流入了一些部门的小金库?
诚然,户籍在挂靠、管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但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应本着低价乃至无偿的原则,不应成为少数部门借机敛财的摇钱树。解决户籍挂靠收费乱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由公安部门指导符合条件的民企、外企等用人单位开设集体户口,让劳动者在挂靠户籍时多一个选择,从而打破人才市场等机构的垄断地位。其二,在核定定价成本,举行价格听证的基础上,规范收费标准,推动收费公开透明,避免坐地起价现象。其三,从长远来看,取消相关收费,由政府统一埋单,还原户籍管理的公益属性,才能从根本上捋顺关系,解决问题。档案管理费已经进入“历史档案”,集体户口挂靠费离取消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