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并非“懒政”借口

  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这是当下官场的一股不良之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反腐上连发实招、出重拳,民心为之一振,风气为之一新。我国反腐工作已进入新常态。

  与此同时,一部分官员怕犯错误,怕出问题,于是采取了“不作为”态度。有的电话不接了,有的文件也不接了,有的干脆开始躲在办公室里看书、上网。

  这种“不作为”态度,真实反映了一部分官员的内心世界。有的已犯错误,害怕一旦有所作为会引火烧身;有的虽想干一番事业,但害怕困难,担心仕途出了问题,不敢放开手脚。更深层次的是反映了当前官场常遇问题:一旦试图干实事,不管内心有无“贪念”,都会遇到“朋友圈”的干扰,会面临各种诱惑。

  这一切源于当下官场存在根深蒂固的不正之风。就老百姓来说,想干事,就得找关系;就官员来讲,想干事,就会有人来送礼、说情。“关系”与“人情”的干扰,金钱与美女的诱惑,是任何一个为官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其实,这恰恰是考验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关键时刻。

  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官员,在此时选择“不作为”,到头来会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事实上,与“乱作为式”的腐败相比,“不作为式”的“懒政”危害也很大。

  “懒政”的首要危害是致使好政策无法得到贯彻落实。“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根线”,再硬的政策,如果遇到软绵绵的“懒政”地方官员,也是有力无处使。为此,20147月,国务院还专门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大督察,以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懒政”还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以东北三省为例,中央历来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崛起,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然而实际工作呢?一个民生项目“盖133个公章仍未完成审批”;一块已批的土地,一年后70%仍然处于闲置状态。政策再好有什么用?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政策千条万条,不干就等于‘白条’!”

  “懒政”还会败坏官场作风。官场风气,应该是廉政之风、勤政之风,而非“懒政”之风、“怠政”之风。一旦“懒政”“怠政”现象增多,就会败坏官场风气;一旦“懒政”成风,就会影响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老百姓的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是各级政府官员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为官者必须有所作为,而不是跟中央玩“躲猫猫”。以“不作为”应对反腐,把反腐当作“懒政”的借口,耍的是小聪明,贻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是一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