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为何挡不住“洋垃圾”偷渡入境?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生态中心垃圾回收部,每天都有大量的居民垃圾在这里经过分类筛选,回收利用。回收部门经理丹尼尔称,如果是塑料,那无疑会流向中国市场。因为中国的市场好,中国的买主能出别人两倍以上的价钱。纪录片《塑料王国》导演王久良通过追踪拍摄发现,每年进入中国的塑料垃圾远不止来自美国一家,这些垃圾最终都进入到了大大小小的废塑料回收厂。

对发达国家来说,唯恐避之不及的“洋垃圾”,却被部分国人视为养家糊口的就业渠道,甚至不惜以高出别人两倍以上的价钱买进。做出如此有悖常理的荒唐举动,不仅缘于人们对洋垃圾的认知肤浅和利益诱惑,也不无政府部门对洋垃圾进口的监管乏力。遏制洋垃圾围城,需从矫正思维观念、破除利益链条、严格制度监管等多个层面扎紧篱笆、综合治理。

经过多年的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人们对垃圾分拣和处理过程中的危害并非一无所知。但出于对现实生计的考量,人们又不得不甘冒风险而为之,抑或是对环境污染给当地居民生存带来的危害认知肤浅,以至于为了每月的七八百元收入,分拣老太可以一干就是20年,任凭自己的手关节因劳累和腐蚀形成横向的S形弯曲。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对农民进行认知洋垃圾危害、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的科学教育,引导其厘清短期行为势必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地为当地妇女劳力的就业谋生寻找出路和搭建平台。

透过分拣洋垃圾成为当地居民长达20年的营生,我们足以窥测到地方政府对洋垃圾入侵的放纵与漠视。用王久良的话说,从东北到华北,从华东到华南,整个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每省份都有一些大型的、相对集中的废塑料产区,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分散小厂。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问题。正是地方政府被急功近利的扭曲政绩观蒙蔽了双眼,才使得洋垃圾入侵被演绎成了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

其实,按照巴塞尔国际公约,诸如洋垃圾之类的废弃物越境转移是被严令禁止的。我国的《固定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进口货物也有明确的规定,诸如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危害严重的废弃物等,是绝对不允许进口的,即使对允许进口的固体废物,也实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大量洋垃圾通过非法走私涌入,暴露出海关稽查制度的执行不力和法律法规层面的规范缺失,由此看来,防止中国成为世界的“垃圾场”,还需把好国门、堵塞监管漏洞。只有以增强环保意识、摒弃利益诱惑和践行制度规范等多管齐下,才有望将洋垃圾驱除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