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止于“智”更止于“治”

  近期,多地公安机关依法查处多起网络谣言案件。从“医保个人账户将全面取消”的不实传言,到“洪水冲走三个小娃娃”的虚假信息,再到“大熊猫被虐待”的恶意造谣……这些网络谣言如同滋生在网络空间的“毒瘤”,肆意蔓延扩散,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公共秩序。

  网络谣言往往具备高度迷惑性的传播特征,其常以“内部消息”“惊天黑幕”为噱头,内容多离奇惊悚、违背常识,专门针对公众情绪进行定向刺激。以“医保个人账户将全面取消”谣言为例,造谣者谎称信息来源于“医保局内部人士”,编造看似逻辑自洽的虚假内容,甚至伪造文件名称及发布日期,通过多重手段强化谣言可信度,进而误导公众认知。此类经过精心包装的谣言,极易使不明真相者信以为真,最终陷入被谣言裹挟的被动境地。

  同时,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进一步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进程。真相的澄清需经历调查验证的时间周期,而谣言仅凭模糊的“听说”就可通过网络实现即时传播。如,社交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基于用户偏好进行内容推送,使谣言在短时间内触达更广泛人群;部分不良营销号为追逐流量,对谣言进行刻意放大;还有一些网民出于“猎奇围观”心理,不自觉地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多重因素叠加,导致部分谣言的传播速度如同驶入“高速公路”,迅速蔓延至全网。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上一些造谣者还打着“为民发声”的旗号,利用公众朴素的正义感以及部分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采用“三分真七分假”的话术策略操纵公众认知,使社会大众在不知不觉中被误导,恶意引导舆论走向,进而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谣言止于“智”者,这是抵御谣言的思想防线。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智”的根基。要培养公众对“内部消息”“惊天黑幕”等表述的批判性思维,让公众在面对离奇惊悚信息时保持理性思考,不盲目轻信、不随意转发。对于存疑信息,引导公众通过官方平台核实查证,从传播环节切断谣言的扩散路径。针对医保、金融等易被造谣的领域,需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公众充分了解真实情况,从源头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相关职能部门应强化信息公开工作,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让公众在透明的信息环境中拥有辨别是非的基础。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专业机构,要加大对谣言的曝光力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澄清事实真相,助力公众快速识别“三分真七分假”的话术陷阱。

  谣言更止于“治”者,这是斩断谣言链条的制度保障。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同程度的造谣传谣行为予以相应惩处,让造谣者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以法律的威慑力遏制谣言的滋生蔓延。网信部门应建立健全平台谣言治理考核机制,将谣言处置时效、拦截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对考核不达标的平台依法进行处罚,让平台真正成为谣言传播的“拦路虎”而非“助推器”。社交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防止谣言借助技术手段快速扩散,同时健全谣言举报与核查机制,为网民提供便捷的举报途径,实现谣言传播的早期阻断。

  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治”的长效之策。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对突发谣言实行快速响应、核查、澄清的处置流程,形成治理合力。定期开展谣言治理回顾总结工作,对反复出现的谣言类型进行溯源分析,从信息公开、监管漏洞等层面完善制度,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范”的转变,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谣言治理体系。

  网络谣言治理,既需要公众以“智”为盾,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也需要治理者以“治”为剑,用完善的制度和有力的措施斩断谣言链条。唯有“智”“治”双轮驱动,才能彻底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