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暑期安全不能浮于指尖
从今年暑期开始,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时打卡的学生不仅会被老师在班级群直接点名,还会面临老师的电话催促。这一规定引发部分家长和老师的不满,认为其流于形式、加重负担,实为转嫁责任。8月1日,当地部分学校已通知要求,不再进行暑期防溺水早晚打卡,改为每天晚上8点前,家长在班级群汇报孩子是否在家平安。教育部此前已发文提醒,部署暑期安全工作应避免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做法。(8月2日新华网)
@王麓民:不可否认,“暑期安全提醒”打卡确实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当教育部门把打卡次数和完成率当成核心指标,层层加压时,制度设计的初衷就变了味。这种对打卡的依赖,是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中的反映。当防溺水安全被简化为每天两次打卡和背诵防溺水“六不准”时,看似层层压实的安全责任,实际上只是浮在指尖。打卡本身并非原罪,但当其异化为形式主义的负担,既无法真正保障安全,又引发普遍反感时,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值得深刻反思和调整。摒弃打卡依赖,推动构建务实有效的共治网络,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着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