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话费充值陷阱的“坑”
29.9元充值100元话费实际是话费券,很多消费者被误导下载App,上当受骗。近期,四川省自贡市市场监管局、自贡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弹窗广告里的“低价”话费充值陷阱。(2022年12月20日中国新闻网)
看到“29.9元充值100元话费”,许多消费者都会认为“天上掉馅饼”,直接享受三折优惠。然而,“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则广告实则玩的是文字游戏。所谓100元话费实际上是多张5元或10元话费券,且每月只能使用1张,充值满100元、满200元才能抵扣相应的话费券。这样算下来,消费者要用一年多时间充值2000元才能使用完话费券。不仅如此,这类广告往往与一些App捆绑,消费者充值话费前需要先下载App,注册成为会员,从而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2022年9月,曾有媒体披露过这种“低价”话费充值陷阱,引发舆论关注。然而,无良伎俩并未因为媒体曝光而收手,仍有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近段时期,自贡市市场监管局、自贡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对部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关网络话费充值的投诉。为此,两家单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低价”“优惠”充话费的弹窗广告。
消费警示无疑是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消费者的防骗意识,帮助消费者擦亮眼睛,识破骗术。不过,面对话费充值陷阱,有关部门除了指导消费者如何“避坑”,更要帮助消费者“填坑”。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由于互联网广告的特殊性,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之间应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将发现的违法线索或受理的投诉信息共享至广告发布者或广告主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由其进行立案查处。
同时,需要强化网站平台的主体责任。“低价”话费充值广告,通常是在消费者浏览一些知名社交软件时推送的。出于对平台的信任,一些消费者欣然点击,进行支付操作。等到消费者发现上当受骗时,网站平台往往以不是自己提供充值服务为由逃避责任。
事实上,《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为广告主或者广告经营者推送或者展示互联网广告,并能够核对广告内容、决定广告发布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是互联网广告的发布者。网站平台属于广告发布者,有义务审核广告的真实性,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仍发布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值得欣慰的是,眼下一些平台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通过日常巡检和接到投诉举报后的定点检查,持续开展针对恶意营销行为的专项治理。有关部门应加强普法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督促网站平台切实履行把关人角色,从源头遏制虚假广告,净化网络秩序。同时,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低价”“优惠”等字眼的弹窗广告,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谨防泄露个人信息等陷阱,切实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