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定制化妆品加强监管

  “一人一方,‘定制’专属你的美白霜。按你的要求,解决问题。”某购物平台上,一位主播这样介绍其销售的“私人定制”化妆品——美白霜。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宣称“私人定制”的“特”字号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卖家通过定制化的方案、有针对性的配比以及所谓的惊人效果,让买家“激情”下单,而至于其是否获得相关的行政许可检验,很多卖家不置可否。(2022年12月28日《法治日报》)

  该主播卖力推广的美白霜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即“特”字号化妆品。此类化妆品主要包括美白、祛斑、染发、烫发、防晒5大类,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检验,获得“特”字号之后才能出售。2022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试点实施个性化服务的化妆品应当为普通化妆品,不包括特殊化妆品、儿童化妆品和使用新原料的化妆品。从通知内容来看,美白霜、祛斑精华液等属于特殊用途的化妆品,不允许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试点的个性化服务仅限于被选取企业的普通化妆品,不能以试点为名,扩大使用范围。

  由于定制化妆品能够针对不同肤质的人或人群肤质特点定制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定制化妆品的需求增长较快,正在以一种较为健康、积极,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这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化妆品个性化定制将可能成为化妆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的商家见利忘义,在“定制”上动起了歪脑筋,把“特殊”当普通,销售明令不允许“定制”的“特殊化妆品”;有的宣称“效果惊人”,原材料均为“草本精华”,甚至达到可食用级别,称“绝对安全”,涉嫌虚假宣传;有的商家不具备“定制”资质和能力,在特殊化妆品中添加激素、重金属等,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给消费者带来安全隐患。

  “定制”不是滥制。对于化妆品来说,无论是个性化还是非个性化,都是商品,经营者必须对产品质量负责,守法经营,不得钻法律的“空子”,超范围“定制”、经营、生产不合格产品,进行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利益。要加强监管,整合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注重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加强监控,畅通举报渠道监督,及时掌握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不让不安全产品流入市场。要加强对“特”字号化妆品生产、销售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对违法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形成有力震慑。消费者也要提高对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及时了解定制化妆品的相关规定,不能轻信不良商家的虚假宣传,购买前要对商家的生产资质、产品质量、信誉及售后服务等进行充分了解,面对“惊人效果”要保持头脑清醒,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损,要及时通过正当途径进行维权,推动市场规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