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络问诊需要“对症下药”
近期,全国各地医疗机构采用线上问诊方式提供医疗服务的需求激增。据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目前多家医院的线上诊疗人数大幅增长,例如北京儿童医院互联网门诊单日最大接诊量达到2000人次。那么,随着网络问诊需求激增,有哪些新规值得关注?如果网络问诊发生纠纷应该谁来负责?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让这项便民举措更加安心利民?(2022年12月29日《工人日报》)
网络问诊、线上诊疗因其方便、快捷的特点,有利于帮助患者减轻排队候诊之苦,而且也能有效分流患者,减轻医疗机构、医生工作压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发展迅速,包括网络问诊在内的相关服务与政策已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网络问诊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面对网络问诊需求激增,能否安全有效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2000年,我国开始出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平台,资本市场一致认为这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于是,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一批网络医疗平台发展起来,吸引大量医生加入,为患者提供在线问诊在内的系列服务。新事物成长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显现,回复慢、诊疗未达到预期,是针对类似网络问诊行为最常见的投诉。虽然业内人士透露,某网络医疗平台75%的投诉者得到了退款,但不少患者也对“网络问诊”产生了质疑。同时,能否及时购得药物,是否方便使用医保结算也是许多患者关注的重点。
对于网络问诊这种形式来说,想要良性发展,医生、患者与网络问诊平台需要共同努力。患者要明确,具体到医学诊断本身,一些疾病不可能仅凭线上交流就能够确诊或者进行治疗。医生也应参考线下诊疗的标准,负责任地给病人提供有价值的回答。对一些有争议的问诊过程,网络问诊平台应建立第三方评判机制,比如组建同行评议团队,作出科学公正的评判,来维护医生和患者的正当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规范网络问诊,监管必须“对症下药”。事实上,互联网医疗监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医疗机构、网络问诊平台和患者多方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等法规,下一步应尽快细化落地措施。比如,出台细则明确如何集合卫生、公安、网信等部门力量,加强有效监管;如何对网上违法行医行为进行处罚,压缩未经审批登记的网络问诊平台生存空间等。此外,应进一步发挥群众监督力量,公布合法合规的网络问诊平台名单和举报电话,开放平台资质查询系统,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线上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