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违法偷拍的“黑手”

  近日,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紧密结合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深入推进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断源”行动和打击偷拍偷窥“扫雷”行动。截至目前,共侦破案件140余起,打掉非法生产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窝点40余个,缴获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及零部件10万余件。(7月20日央视网)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摄像头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对提升安防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不法分子却用其干起了违法勾当:有人在宾馆房间、卫生间等场所安装摄像头偷拍他人隐私,有人非法破解、控制他人摄像头并出售访问权限,有人在网上将各类偷拍视频分门别类出售等。从前端“技术研发”、生产组装,到后端销售,再到利用网络售卖不雅视频,偷拍已形成一条分工明确且密切配合的黑产业链条。此次“断源”行动和“扫雷”行动全链条打击整治偷拍黑产,必将有力震慑偷拍黑产从业者。

  违法的偷拍行为缘何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利可图、门槛不高、偷拍设备难以发现等。一个几百元的摄像头,隐藏在插座、路由器、纸巾盒、台灯等较为隐蔽的设备上,一般难以发现。而一段偷拍的视频在网上则可以卖出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如果是“私人订制”,价格还可以更高。偷拍行为严重侵害公民隐私,还容易滋生敲诈勒索、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必须要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坚持重拳出击、严惩不贷。

  摄像头是安防利器,不是泄露隐私的黑洞,更不是可以肆意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生意”。对于偷拍违法犯罪,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认清其危害性,增强警惕意识,采取措施予以防范治理。相关网络平台应履行好主体责任,严把内容审核关,建立完善对偷拍内容的甄别、屏蔽机制,对发布偷拍内容的账号进行封限,并建立快速维权反应机制。针对有关偷拍侵权的投诉,快反应、快核实、快处置,降低被偷拍者的维权门槛和维权成本。酒店、民宿、浴场等有关单位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督促其安排专人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偷拍隐患,压实公共场所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要全面升级治理手段,加大全链条打击力度,加大隐私偷拍违法的成本,有效斩断偷拍违法犯罪的“黑手”。根据相关法律,针孔摄像头等属于特殊设备。公安部门不仅要聚焦后端的偷拍偷窥违法行为,还要全力追溯非法偷拍器材的生产来源,打击非法生产窝点和器材组装窝点,捣毁不法偷拍设备的生产源头,从源头上阻止非法器材流入市场,让“无孔不入”的偷拍无孔可入。

  不断曝出的偷拍隐私事件表明,偷拍现象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或可证明,处罚还没有足够的威慑力。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典,明确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这让受害者有了维权武器。要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进一步明确相关法条,完善法律遏制偷拍行为,降低偷拍者入刑的门槛,将立法和用法结合起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