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痴迷“抽卡”应引起多方重视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湖北武汉一名小学生痴迷于购买“卡包”,先后花了7000多元用于“抽卡”。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因为学生瞒着家长花钱抽卡引发的纠纷多有发生。律师表示,小学生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大额的,超出小学生消费能力的消费行为,如未经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同意、追认,则该消费行为无效。(7月4日《北京青年报》)

  据报道,此类“抽卡”包括“奥特曼”等多个主题,卡包分成不同的等级,一包的价格从几块钱到上百元不等。卡包外貌照片显示,在一卡包背后标有卡包内包含8张普通级别的卡片和一张珍稀以上级别的卡片,但无法确认里面所包含的具体卡牌都有哪些,只有打开卡包才能知道结果。商家称,每天都有不少孩子来购买这类卡包。

  小学生痴迷的“抽卡”类似于时下流行的“盲盒”,即商家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卡片的喜爱,将卡包进行不确定性包装销售,其新奇的形式和运气成分,满足了小孩子的猎奇心理,貌似不太高的价格,也让家长放松警惕,不知不觉让孩子们沉迷其中。

  实际上,卡包生产商有时还会推出限量、限时的卡包,包含一些“绝版卡片”,价格昂贵。孩子们为了得到“绝版卡片”,不惜大量购买,不仅花费大量钱财,重复购买也造成了卡片的浪费,不经意间促成了孩子之间攀比、炫耀、虚荣的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的正确理念。

  根据民法典规定: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大部分小学生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自行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小额消费行为,但如果消费金额明显超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消费能力,与其年龄、智力水平不符,则家长作为监护人有权拒绝追认,要求商家进行退款。

  小学生痴迷“抽卡”当引起多方重视。相关部门要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小学生痴迷“抽卡”乱象,提醒家长和老师做好教育引导。家长要强化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和关心。如出现类似纠纷,家长首先可与商家协商退款,协商不成的,家长可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进行投诉维权,必要时提起诉讼,要求商家退款。在平时则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出好榜样,理性消费,防范孩子痴迷“抽卡”等不合理消费行为,并保管好自己的支付宝、微信等账号支付密码,不让孩子随意使用家长的手机在线购买卡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