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值得推广

  北京市的一些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多了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的问题主要是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群众来政务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等,对于这样的事情,成立专班、分析原因,限期解决。(3月16日中工网)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彰显的是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办事更顺当。在群众办事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果让办事群众“无功而返”,不仅会让他们白跑路,更会增加一定的办事成本,也难免会让群众对政务服务不满意。推出“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既给群众增添了办事通道,也有了反映民声的渠道。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收到良好的成效。像北京市的一些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正是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办事温度,让办事群众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困的创新举措,值得各级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借鉴推广。

  群众到政务中心来,为的是办事,目的是办成事。多了一个特别的“办不成事”窗口,让办事不顺的群众有地方找、有人帮助,这是“为人民服务”应有之义,也是问题意识的鲜明体现。老百姓办事的具体情况不同,诉求期待各异,一些问题比较特殊,在常规流程窗口有可能会遇到归口难、受理难的情况,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环节多、材料多,一处掉链子就难以继续往下进行。以专门窗口应对“办不成的事”,以专班办结疏通各方梗阻,无异于另一种形式的“吹哨报到”,瞄准的正是窗口单位长期以来“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老大难。

  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到政府服务中心来办事,谁都想尽快办成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总有些群众办不成事,他们焦急的心情可想而知。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就需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只有各级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将“办不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转变为“办得成的事”,才能够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时下,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再到“办不成事”窗口,这些为民惠民的创新举措广受群众好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举措增强了政务服务的“回应性”“前瞻性”,让群众胸中有数、心里有底。

  公共服务与老百姓贴得最近。各地方政府部门不妨都设一个类似的窗口,这不仅是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办成事,也是对办事系统的检验和完善,从中彰显出政务服务部门心里有群众的情怀、把群众的事当回事的态度、克服各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作风。强化问题导向,把职责范围的事情做好做优,以优质公共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好让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