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法治打通消费维权堵点

  “直播带货”问题多,“双11”复杂规则难坏消费者,在线培训服务乱象频现,未成年人网游充值、打赏退款难……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日前发布“2020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直击消费维权诸多难点痛点。有专家表示,线上消费快速增长,各方应合力为广大消费者营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2月1日《人民日报》)

  消费维权的难点痛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维权程序太麻烦、维权成本过高,造成公众维权意愿较低。去年“3·15”前夕,曾有媒体发起了一项关于消费者维权的网络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有部分受访者放弃维权甚至从未想过维权。当问及受访者未维权的原因时,71.43%的受访者表示维权程序太麻烦,42.86%的受访者表示产品价格不高不必维权,37.76%表示维权的话需要投入如检测费等额外费用。

  从多数消费维权案例来看,消费者维权难在投入的时间精力太多,痛在额外投入的费用太高,很多时候不得不被迫放弃维权。比如,有媒体报道指出,消费者如果怀疑孩子喝的奶粉有质量问题,可以将奶粉拿到专业机构去进行检验,但做一个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检的检测费高达万元;有的消费者即使展开了较长时间的维权行动,但往往会陷入未保存相关证据、处理效率低、责任认定难等困境,维权成为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导致消费者“既输了过程,又输了结果”,极大影响了消费者维权的积极性。

  让消费维权少些难点痛点,就必须抓住关键,依靠法治手段,让维权过程不再复杂。一方面,要节省消费维权的人力与时间成本。有关职能部门可以设立相关机构,建立专门的消费维权调解机构或仲裁法庭等,为消费者提供及时的专业性指导,让消费维权变得更容易;要进一步简化维权流程、减少维权手续,探索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弥补消费者在举证能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司法机关要为消费者维权提供高效的司法救济手段,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依法提高商家的侵权成本、厂家的制假成本,建立公示制度,让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名誉扫地。

  无论如何,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期待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多管齐下,找准直击消费维权的难点痛点,不断完善消费者权利保护的措施与路径,加快构建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格局,切实破解消费维权困境,提升社会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