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养老机构收费套上“法律笼头”
近半年来,预定或入住江西省唯一一家“全国异地养老定点单位”中华情养老公寓的老人们,仍在等待讨回自己预交的巨额资金。这家养老公寓的法定代表人在今年4月被指携带老人们预交的养老费用逃走。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发生多起民办养老机构收取高额押金、高额会员费、高额预付养老费用之后出现运营困难甚至倒闭事件,导致老人们遭受巨大损失。(11月4日《法治日报》)
养老机构频频“爆雷”,很多老年人筹款数万元、数十万元甚至拿出毕生积蓄,预购养老机构的服务,为的就是提前占好养老床位,给老年生活做好保障。然而,一些养老机构的资金链断裂、倒闭或卷款跑路等问题却击碎了预交费老年人的期待,让老年人陷入维权困境中,对老年人的财产、身体权益形成了双重打击。
目前,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以各种形式收取或预收高额费用是普遍现象,其中包含不少乱象,由此引发的侵权问题频发。对于养老机构的收费问题,除北京、重庆,以及江苏南京等地以地方法规或规章的形式进行部分探索,作出了相关规制外,在国家层面还没有统一、明确、系统的规范。比如,对于哪些养老费用该收、该收多少以及资金监管方式、风险化解机制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均没有明确规定。这给了养老机构很大的收费空间和自由,不利于有效约束、规范养老机构的收费行为,不利于维护养老服务收费秩序和老年人权益。
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在国家层面完善有关养老收费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养老收费,给养老机构收费套上“法律笼头”,应提上日程。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或出台相关实施细则、规章等形式,明确调整养老收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养老机构收费的主体、范围、种类、标准和形式,列出养老收费的“黑名单”和“白名单”,划出养老收费的边界和底线。对养老预收费资金进行第三方监管,是行之有效的资金风险控制方式,符合预收费资金风险控制规律。相关部门在完善法律法规过程中,可将养老预收费资金第三方监管模式入法,确定第三方监管的资金比例和第三方监管机构。法律法规还应明确对养老机构收费的监管责任主体和消费者的维权路径,从而对养老收费形成全链条法律覆盖,给老年人营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养老环境,助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