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抢购谨防“代拍”窃取个人信息

  “双11”临近,各电商平台陆续上架低价限量优惠商品,也让隐藏在背后的一条“代拍秒杀”产业链浮出水面。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存在大量收费1至50元的秒杀代拍服务,有商家承诺提供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在0.05秒内拍下指定限量商品。此外,如果顾客想要自己动手操作直接秒杀,也可以购买8元至100元的“抢拍器”。(11月1日《南方都市报》)

  随着“双11”将至,消费者和网络商家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为了吸引消费者,拉动消费,几乎每家电商平台都会陆续上架一些限量优惠商品供消费者抢购。这样的商品往往性价比很高,购买过程中也称得上是真正的“手慢无”。于是,隐藏在电商抢购背后一条“代拍秒杀”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所谓“代拍秒杀”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消费者提供自己的网购账号以及自己想要购买商品的链接,支付一定拍费后由代拍商家利用软件进行抢购;二是消费者直接从商家那里购买“抢拍器”,按照教程自己进行商品抢购。记者体验后发现,不管是商家代为抢拍,还是消费者自己购买“抢拍器”,抢购成功的概率确实大大提高,这也是很多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的根本原因。

  但消费者如果购买“代拍秒杀”,则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一旦泄露,轻则面临各种骚扰电话、推销短信的困扰,重则还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带来账户被盗刷、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进而给消费者财产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果是购买“抢拍器”,用户必须提前输入银行账户及密码,秒杀成功后再用秒杀器进行付款。而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将秒杀器捆绑上木马,或者将木马程序直接伪装成秒杀器,引诱用户点击下载被病毒木马捆绑的安装包,致网民电脑中毒,后被植入远程控制、网银盗号病毒,最终导致银行卡信息泄露,卡内资金被不法分子盗取。

  实际上,近年来已经有人因此获刑入狱。2018年两名“黑灰产”从业人员被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判决书显示,杜某、朱某通过销售“联合抢拍器”,非法获利共计人民币405215元。最终,两人因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双11”临近,消费者要远离“代拍”,避免得不偿失的后果。出售限量产品的电商平台应提高自身注意义务,通过关键词审核、大数据侦查等方式持续监测、分析、识别提供代拍服务的账号,并即时切断不正当“代拍”操作,进行“反代拍”“反代秒”。只有消费者、平台和监管方密切配合,才能遏制这种破坏正常网购秩序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网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