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规则面前“孩子”没有特权

  10月7日,广西涠州岛一名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被拍下,引发网友愤怒。监控画面显示,一年轻男子多次尝试用脚踢仙人掌,一连尝试5次后,终于将一棵较大的仙人掌踹断,随后离开现场。附近商户表示,该仙人掌属于景区公司管理范畴,当时两名游客是在景区的候车点,该男子在母亲已经明确阻止的情况下,仍然把最大的一棵仙人掌踢断了。事发后,二人已被找到并带回景区,母亲称自家儿子还只是个孩子。目前这对母子已被当面批评教育并赔偿500元。(10月8日澎湃新闻)

  又是熟悉的“还是个孩子”,又是尴尬的“护犊式辩解”。如果要选一条使用频率最高、最流行、最受父母欢迎的“护犊语录”,那么,非“他(她)还是个孩子”莫属。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他们的孩子似乎永远长不大,尤其是当“孩子”犯了错、惹了祸的时候,父母便会下意识地搬出这句经典的“护犊语录”来为“孩子”开脱责任,哪怕“孩子”早已超出了孩子的年龄范畴。似乎一句“还是个孩子”,便可以理所当然地遮羞掩错,便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啥都不是个事。

  从画面看,涠洲岛这名游客比他的母亲高出几乎一个头。多次起脚故意踢断景区的仙人掌绝不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有的玩法。他的母亲抛出“护犊语录”后,招来一片指责,母子二人也最终承担了相应责任,为不文明行为付出了代价。

  诚然,从情感角度考量,子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但跳出情感的范畴,在相关的责任关系中,就要依据法律和文明的规则来说理,都要遵守相关规则,触碰了规则底线,就应该承担责任。在文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孩子”只有“公民”,谁都没有豁免权。这一点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反思。

  在民事领域,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概念,在刑事领域,也有追责年龄线,但在文明范畴中,是没有也不应该有减责年龄线或免责年龄线的,即所有人无论是不是“孩子”,都有讲文明的义务。实际上,很多旅游不文明行为恰恰都是“孩子”所为,“孩子”不仅不能被网开一面,反而应该成为重点教育监督对象。

  文明教育理应从小抓起,家长们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主要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塑建传承良好的家风,培育孩子的文明意识和素质,教育管束孩子心存敬畏、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样才能让孩子摆脱“巨婴依赖”,真正长大,在规则社会中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和行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