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拍”不是“随意拍” 需恪守法律底线

  国庆长假出行迎来返程高峰,交通出现拥堵,而对交通规则的遵守也变得更加重要。在假期出行时,河南一位返乡的李先生看到有车辆占用应急车道,他拍了361张照片向当地警方举报。李先生不仅拍摄了照片和视频,更是和他的同伴,把视频截图成照片备注好车牌号,发给了警方,担心照片不清楚,他们又发送了视频,便于交警进行比对确认。对于李先生的举报,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少的议论。(10月7日央视网)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录者、人人都是传播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拍客”行列。得益于新技术的助推,“随手拍”的发展势头迅猛,拍污染、拍违章、拍占道、拍小偷作案、拍暴力执法……通过自媒体,公众可以在权利受侵害时发出维权的声音,也可以在遇到不法行为时进行监督举报,而鼓励群众用自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也成为许多职能部门的创新举措。

  虽说,“随手拍”能够激发民众的拍摄热情,增强民众的公共意识,也在不同的领域补齐“监督最后一公里”短板。这种模式方兴未艾,其蕴含的正能量也越来越“汹涌”地释放出来。然而,是与非、正与负往往只是一线之隔,新潮事物倘若缺乏足够的自律和他律机制,其迅猛开拓时常超越现行规章制度的边界,甚至越过法律底线,从而导致传播变了味,正能量的初衷沦为负能量的宣泄。“随手拍”“网络直播”有利的一面是传播速度快,能让用户及时获得一些信息,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不利的一面则是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通过快速传播,很可能会误导受众,使受众做出错误判断,甚至信息本身就会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

  伴随着自媒体发展迅猛,在方便公众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问题,“随手拍”“网络直播”侵权、App平台泄露个人信息、利用微博微信平台散布虚假信息等问题,成为制约自媒体发展的“拦路虎”。一方面,言论自由是“相对的自由”,受众更关注的是“事情的真相”,只要拍摄内容真实,网络曝光也是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一种方式,但在拍摄时要注意所传播的内容是否会影响别人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在公共场所拍摄时,拍客需要注意避免侵犯被拍者的合法权利。在网络虚拟空间,也需要增强隐私权利保护意识,对于能直接识别个人的信息,如肖像、车牌号等,必须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模糊处理。

  自媒体发展,不能突破法律底线。“随手拍”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意义已不需多言,而作为新媒介技术的延伸品,相关规章制度和监管措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从近期发生的纠纷看,这些已经不是拍摄者个人所面临的问题,而是自媒体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守住法律底线,是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并不是多么高不可攀。“随手拍”不是“随意拍”,其所蕴含的“正能量”只有在合法合规范畴下才能最大程度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