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任由保健品喝死人的悲剧再次发生
老人被劝说一天内喝下3000毫升保健品,超过推荐剂量十余倍,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后,销售人员竟称是“排毒”现象,仍推荐老人大量服用,致老人死亡。销售人员因犯过失致人死亡罪获刑两年,8月13日上午,案件民事部分开庭审理。(8月15日《华商报》)
保健品,顾名思义,是保护人体健康,但随着法院对上述案件的审理,老人的死亡和大量服用保健品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明确。这起案例当中,当事老人之所以服用了正规合格的保健品,仍旧不幸殒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量、过量服用。而老人之所以要大量、过量服用保健品,就在于保健品推销人员的劝说、诱导。
如此营销乱象,不仅仅是引发老人过量服用保健品身亡的极端事件,损害了一些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严重伤害了保健品行业的社会形象,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涉案的两名保健品销售人员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这样的惨痛教训,能否让全国成千上万的保健品推销人员有所反思,能否让全国的保健品生产和销售行业有所警醒,目前还不得而知。但通过行业自律,通过国家法律法规的完善来加强市场监管,全面遏制和禁止任何形式的诱导性消费,尤其是严禁销售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而诱使老人过量服用各种保健品,已是当务之急。
保健品不是一概不能买,不能用,但在购买服用保健品的过程中,一是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正规、合格的保健品;二是服用保健品也要像服用药品一样,严格按照标准。同时,作为子女,也要多些对父母的关心与呵护,避免被不良保健品销售人员乘虚而入导致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