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骚扰电话 不能止于收回号码
工信部8月10日发布公示,拟收回110个电信网码号源,均为“95”开头。工信部提醒,如果接到涉及95号码的骚扰电话,用户可以向工信部委托的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进行投诉,投诉方式为12321官方网站或12321举报助手App,相关单位将按规定程序对骚扰电话进行核查处理。(8月12日《北京青年报》)
“95”开头骚扰电话屡禁不止,按下葫芦浮起瓢,究其原因是监管惩戒措施不到位。110个号码相较于庞大的骚扰电话体系,可谓是九牛一毛,仅笔者个人接听过的“95”骚扰电话恐怕就已经上百。同时,对“95”骚扰电话的惩戒也绝不能止于收回。骚扰电话涉及的是公安、通信、运营商等多个部门的工作,监管也应相互配合联动执法方能见效。
首先,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责任,明确骚扰电话的判定标准和处罚标准,让惩处能有法可依,让联动监管能顺利推行。
其次,“95”骚扰电话非普通电话号段,是由工信部信通局直接管理审批的,属于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按规定,公司需满足注册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等严格条件。工信部《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对“95”号段号码使用作出了明确规定,如使用者不得转让或出租、不得超范围或跨本地网使用等;一旦出现违法违规行为,号段资源将被收回。根据相关规定,目前市面上转卖“95”号段号码的行为均属违规行为。而在网络上却存在着大量办理、倒卖“95”号码的信息。对此,工信通信部门应卡好第一道关卡,严格“95”号段的发放和管理。普通电话尚需实名制办理,何以企业电话反而找不到主体呢?
最后,对于骚扰电话黑色产业链条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姑息放过,一旦发现违法违规者,应加大处罚力度,并可将其纳入诚信体系。用雷霆手段真正让违法者心疼,才能不敢踩法律法规的红线,才能真正让骚扰电话不敢骚扰,还民众一个干净的通信环境,一个属于自己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