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自动续费” 实为消费侵权陷阱
目前,一些商家在自动续费问题上,往往存在以下几种套路:一种是自动续费成了默认选项;另一种是商家限制消费者的选择;还有一种则是打着免费试用或1分钱体验30天的幌子,诱导消费者加入连续包月协议。相关学者指出,包月自动续费的问题普遍存在,说明监管部门没有做好事前事后监管。(8月13日《中国青年报》)
此前据消费者投诉和记者调查,多数App在购买会员服务时都会设置多种选项,比如一个月、一季度、半年或者一年等,同时设置了自动续费选项,但一些App自动续费没有明确提示,往往还默认勾选。有的只要购买付费服务,就不经意被自动续费。2019年,央视曾对50款热门付费软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7成以上都有自动续费的功能,并且很多都存在忽悠用户自动续费的嫌疑。特别是,一旦消费者“中招”,收费容易取消难。可见,一些商家App服务项目,实际上已经沦为不当得利的“利器”。
事实上,我国电子商务法规定,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比如,电子商务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要求的“显著方式”,一般包括使用粗体字、黑体字、彩色字体等。
然而,一些手机应用的经营者,选择用格式条款进行说明,恰恰是采取了“最不显著”的提醒方式,使消费者落入了陷阱。比如,有的订购会员的系统界面上,有很小的一行字:“到期后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并且已被默认勾选。用户不仔细看,根本不会注意到那行字;等到发现时,已经“被默认勾选”了。可见,无论是自动续费,还是默认勾选,均已涉嫌违法,违反了市场交易最基本、最重要的诚信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换言之,被自动续费,实为消费侵权陷阱,必须进行抵制和查处。首先,应提高电子商务法的执行力,维护网络消费的公平和安全。同时,消费者一旦遭遇到App自动续费和默认勾选之类的消费陷阱,应主动向有关部门举证投诉,或运用法律武器,将侵权App经营者告上法庭,不要因为“损失小”而放弃维权。特别是,除了消费者自我维权外,对于涉及侵害众多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行为,各级消费者协会应考虑直接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维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