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严进严出”需注重“以德为先”

大学靠混坚决行不通了,本科教育曾经的“宽出”正在变为“严出”。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再次聚焦本科教育。《意见》要求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把学位授予关。

众所周知,本科淘汰是全世界高校的通行做法,特别是,国外著名高校本科淘汰率都较高。在国内,一些高校由过去的“严进宽出”,转变为现在的“严进严出”,如学分不达标,本科变专科;考试不过关,有可能退学、留级;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把学位授予关;等等。只有实行“严进严出”,高校才能根治多年存在的学风顽疾。然而,必须厘清的是,整治学风不能仅对差生“一退了之”,还需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方式。

高校实行“严进严出”,要严格日常管理和行为管理。比如,针对部分学生荒废学业的情况,高校应严格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行为管理,注重加强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在刚性要求日益体现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差异化现象精准管理。比如,能否推行弹性学制,学生毕业后两年内可以选择择期回校重修学分或延迟毕业。特别是,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德”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他们的道德操守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因此至关重要。换言之,高校实行“严进严出”,需注重“以德为先”。

首先,在“严进”上实行“以德为先”。教育部门应对高考及招生制度进行改革。今后,高考和招生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而不是仅仅看重考生的考试成绩。如果考生政治品德不良,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较差,高校应对其说“不”。这就要求,高考应进行“考德”的制度设计,并在高校录取分数中占相当的权重,也就是从高校入口环节提出要求,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素质。

其次,在“严出”上实行“以德为先”。高校应将品德教育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理性对待学业,妥善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困惑。应通过开设“品德课”,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品德与学业的关系,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完成学业。再者,除了开设“品德课”,高校应制订相关制度,去规范和引导大学生行为;对于“越轨”者,给予一定的惩戒。还有,高校在对部分大学生实施挂科、退学、留级等惩戒措施时,应将“考德”放在首位。特别是,高校实行“严进严出”,需给大学生提供公平条件,划定统一标准,规范自由裁量空间,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大学生“考德”的合理性,更是对大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