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出事”取消体育课如何破解?
8月20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学校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相关情况发布会上,针对一些学校担心发生安全事故而取消体育课、社会实践的现象,教育部回应称,学校因为安全风险而取消体育课、社会实践活动,有不当,也有无奈。(8月20日《新京报》)
对于体育课,许多学校可谓又爱又怕。爱是因为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怕是由于体育课存在一定风险,一旦出事家长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学校,甚至滋生“校闹”行为。在求稳思维驱使下,近年来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大幅缩水或干脆取消,单双杠、长跑、标枪等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黑名单”。
学校“怕出事”而取消体育课,属于“因噎废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育。此次,教育部等五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专门强调“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当然,保障体育课正常开展,显然不能单靠一纸行政命令,必须对症下药,真正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从某种程度上讲,出事并不可怕,关键是责任不明确。一旦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少数家长往往不能通过正当方式表达诉求,而是采取过激手段闹大维权,使得学校承担了过重的甚至不应承担的责任和压力。对于这一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破解。
首先,厘清安全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不过,校方的安全责任不应等到出事了再来划分,而应从一开始就摆在桌面上。
其次,完善保险机制。要想充分保障学生权益,不能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必须利用现代保险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事故风险分担机制。有关部门应探索财政兜底,为各级各类学校投保附加校方无过失责任保险,同时,引导家长为学生购买人身保险,形成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保障体系。
最后,引入第三方调解。“市县两级行政区域内可根据需要设立学校安全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学校难以自行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安全事故纠纷实现能调尽调。”近年来人民调解在处置医患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待其能够有力化解校园安全事故纠纷,让广大学校不再为体育课投鼠忌器,患得患失。
近年来,各类骚扰电话禁而不绝,让人不胜其烦。骚扰电话多源自于个人信息泄露,这些信息被厂家通过不同渠道进行销售,一万条信息的售价为800元至1000元。(8月21日《法制日报》)
@安星予:“骚扰黑链”既存在已久,那么斩断链条上各个“黑色因子”之间的联系、彻底拔掉这条深埋于骚扰电话背后的黑色产业链的“根”,才是还民众“耳边清净”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小林镇生态屡遭非法采砂者的破坏。从2018年6月11日至2019年1月19日,小林镇党委政府先后召开33次治砂工作会议,其中由该镇党委书记主持召开的会议就有28次,但该镇境内非法洗砂囤砂运砂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还陆续新增了8家洗砂厂和15家囤砂点。(8月21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向秋:推动单位和职能部门从不愿“治”到主动“治”,最好的方法是严问责,做到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以严问责促真治理。毕竟,遏制和打击非法采砂,如果没有严肃问责,有些人就难免钻空子、混日子;担当作为没有严问责来配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沦为形式主义。
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是把党中央有关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地方发展、增进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一环。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制定政策时常出现“不接地气”的情况,导致“不易操作”“不合时宜”的政策频频出现:有的政策“短命”,有的盲目“画饼”,有的完全沦为“空文”……(8月20日新华网)
@刘元华:领导干部不是神仙。在制定政策时,他们也不可能准确预见执行情况。但是,“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决策者多走走基层、多听听民声,坚决摒弃“人治”思维、始终按规则和程序办事,就完全可能减少政策“短命”的现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日表示,明年起,中国市场上的保健用品必须在其包装上使用黑体字标注“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治疗疾病”,且标注面积不得小于包装物面积的20%。今后,保健品市场或将告别“包治百病”“灵丹妙药”式浮夸宣传。(8月20日澎湃新闻)
@廖卫芳:“食品安全大于天”,因此,衷心希望相关监管部门不妨从“标注”入手,提高保健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有效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守护好保健食品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从而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北京公交车与宝马车斗气飙车”一事引发社会热议。据北京公交集团通报称,当事驾驶员已被停止驾驶工作接受交管部门的调查。公交集团将认真吸取教训,对全体驾驶员加大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培训教育力度,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8月20日中国新闻网)
@刘帝:公交司机不仅要有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有崇高的道德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道德素养过硬,才能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只有心理素质过硬,才能从容面对拥挤、复杂的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