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的法治启示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11岁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一次“灵魂考问”,火遍了朋友圈。

“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由古而今流传了几千年,人们一直奉为经典,启迪人生智慧,至今作为小学启蒙教材,几乎从未受过怀疑。小学生质疑“鹤蚌相争”,认为鹤与蚌双方互相夹住了对方,怎能“开口”说话?分明是逻辑不通。面对这个“考问”,大人们哑然吃惊,不好回答的同时,甚至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无法否认小学生质疑得有道理。

小学生的较真,充满童真稚趣的同时,也透露出宝贵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而这种精神,无疑带有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的成分,不盲从经典权威,不轻信课本教材,具有自己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这个小学生的身上,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发展潜质,值得点赞。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日益进步、包容、多元、开放,求真探索的愿望、能力和社会氛围也日渐提升浓厚,人们理性思考和独立评判的欲望和能力也越来越强,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人们对权益保护、个体价值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越来越高,对法治的信仰和期待越来越大。小学生破天荒的较真质疑“鹤蚌相争”,其实也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法治进步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时代、社会、思想的发展和人们文明法治素养的进步。

法治,即法律之治、良法之治,国家通过建立、运用良好的法律来治国理政,要求按法律规则而不是个人意志的“指令”“指示”办事。强调依法治国,就是指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权益保障、公平正义为依归。执法、司法者尤其要领会法律的精神,具备法治的素养,工作中要有冷静理性的分析判断,辩证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尊重但不盲从迷信权威,看重但不轻信尽信书,具备独立的思维和人格。从而确保依法办事,执政为民,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如此,则是社会进步、法治文明之幸,是人民之幸。

 

“我们学的是养天鹅的技术,我们不会去养猪。杜城村的村主任找我,要把村子里那些娃都送到这儿来,我不同意,因为这些孩子素质太低。”针对家长提出为什么不全面实施普惠收费时,中铁尚都城幼儿看护点负责人“崔园长”这样应答。(622日《华商报》)

@胡辉:“只养天鹅不养猪”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一些地方幼儿园教育的乱象。指责之余,有关部门也应反思。唯有规范管理,监管发力,才能杜绝幼儿园“只养天鹅不养猪”的营利闹剧。

 

近期,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集中关停大批政务新媒体,引发舆论关注。在浙江省长兴县,220多个镇级、村级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停止运营,数量占到全县微信公众号数量的80%;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首批关停的政务类微信公众号、微博数量超过总量的70%。(621日人民网)

@江文:政务新媒体发展良莠不齐,清理关停一部分是大势所趋,无可挑剔,但千万不能为了政绩冲动,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地关停,甚至把关停的数目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政绩,这就有可能陷入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6·17”长宁6.0级地震发生后,一名叫“姚梦菲”的网民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祈祷宜宾的都死光”的文字,引起宜宾市民的关注和愤慨。622日,四川省宜宾市公安局网安部门表示:“姚梦菲”已因寻衅滋事被执行治安拘留10日的治安处罚。(623日《中国青年报》)

@林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明的维护,需要大家谨言慎行,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智发表言论。一旦情绪化地通过互联网发表不当言论,应当知道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需要承担的后果。

 

父亲去世一年多了,樊女士还没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还要为领取父亲留下的住房公积金而焦虑不堪:开了一堆的证明,银行还是不予提取,无奈之下,她只能起诉了一直陪自己奔波的外公。(623日《华商报》)

@史俊逸:希望群众10个月取不出公积金的事件能给所有服务部门、服务单位敲响警钟,服务前把流程理得更顺,服务过程中多铺路、少设坎,服务后多回访群众满意情况,这才是服务该有的样子。以往自设的一些办事“门槛”,也早该清理出局了。

 

河北省民政厅地名规划处负责人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遇到一些‘老地名’需要更改时,我们会更尊重人民群众的想法。”该负责人表示,如果河北民政部门觉得某处地名需要更正,那么会先将其进行公示,假如群众反对的声音特别大,那就不会强行将其变更。(620日《成都商报》)

@吴小宝:从政府“问名于民”中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在服务群众上思维方式的转变,他们更注重民意的表达,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能够以群众为中心,以民心为原点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地尊重民意,体现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