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需用执纪问责“权杖”

2019年全国高考落下大幕。此前几年,每当高考成绩出炉后,各地的“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都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不过在今年,教育部已经三令五申,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行为。(69日中国新闻网)


去年的58日,教育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陈宝生部长强调,要全力以赴实现平安高考,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无独有偶,今年的56日,教育部再次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陈宝生部长再次强调,要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作为国家教育的最高“掌门人”,就同一问题连续两年如此高调要求,可见其问题的严重性和严肃性。


事实上,教育部多年来都在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每到高考季,无论是媒体还是学校,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高考状元”还是成为热门话题。


众所周知,宣传炒作“高考状元”是对教育公平公正的破坏,是对教育正常秩序的破坏,是对教育生态环境的破坏,其社会危害和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正因此,我们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尤其是下级教育主管部门就不能袖手旁观、坐视不管,任其自由泛滥和蔓延,而应该把禁止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当作教育管理“必答题”,力求获得“高分”“满分”。


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很多,但也与教育主管部门思想偏懒、手段偏软、办法偏少、监管偏松不无关系。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但真正到了下面往往会流于形式、难以碰硬较真。何况处理宣传炒作“高考状元”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制度规定作依据,缺乏执纪问责做保障,缺少可供警示的个案样本,相关单位、媒体、学校和机构自然也难以实施和认真执行。要想真正让禁令达到预期效果,关键还在于要各方积极研究办法、认真抓好落实。


首先是党政部门和组织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态度上坚决行动,一旦发现有宣传“高考状元”现象,就要高举执纪问责“权杖”,对相关单位和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和坚决责罚,决不姑息和放纵,不留退路、后路。其次是要落实高考信息保密制度,要学习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和经验,将高考成绩等信息视为个人隐私来处理,规定除通知考生本人和相关录取单位外,不得提供给任何相关单位和个人,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再次要落实督导检查制度。禁令能否实现预期效果以及具体的实施情况怎样等,督导检查是最为有效的检验方法。实践证明,在高考及升学阶段实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督导检查很有必要。另外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禁止炒作的有关规定既是底线,也是红线,只要触碰了或者越过了即是违规,就应受到相应责罚。

 



日前,武汉市纪委监委通报了7起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其中,有一起领导干部要求用软件“P图”弄虚作假应付整改的案例。(68日《新京报》)

@婧蓝:岗位就是责任,岗位需要担当,面对环境整改的问题,更需要党员干部在真抓实干上见成效,而不是采取“P图”的方式来进行“装饰”。这样的伪装,再好看其实也只是一种假象,只是蒙蔽别人双眼的“遮羞布”,根本经不起现场考察的检验,更经不住群众的考验。

 

日前,成都一名律师花了61996元购买了“50年陈年茅台”“30年陈年茅台”各两瓶。不久,发现这4瓶高价酒是茅台公司用15年酒龄的基酒勾兑而成的,遂以涉嫌虚假宣传等理由,将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及当地销售公司告上法庭,要求“退一赔三”。(69日人民网)

@徐林生:年份酒作为市场宠儿,其真实窖藏年份本不应成为“商业秘密”,更不容企业任意“勾兑”,想多少年就“勾兑”成多少年。这不仅涉及酒的品质和价格,更涉及消费者知情权、企业和商家诚信,还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和不公平竞争,值得各方深思。

 

在奎星村扶贫的3年多时间里,陕西省石泉县纪委常委、县监委委员吴昌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奎星人,为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忙碌着。(6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文君:干部要成为群众心中比“自家人还亲”的人,必须做到与群众“心交心、情相连”,不搞花架子。要坚持把基层作为服务阵地,“蹲得住、扎下根”,时刻把结对群众当成“自家人”。

 

“公安窗口的工作人员只用了8分钟,就帮我办好了临时身份证。让我可以顺利参加高考,真的太感谢了!”67日,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的考生小陈经历了一次难忘的“办证之旅”。(67日人民网)

@陆仁忠:“8分钟办出临时身份证”绝非偶然,而是改革的必然。在新时代的追梦路上,这样的改革只会更加普遍,也必将推动政务服务向群众需要的方向不断发展。

 

“借鉴上海等城市立法思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副市长张家明作了关于“大力促进源头减量,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65日《新京报》)

@郭元鹏:推广“机关单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是环保理念的理性回归,也是政府部门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导向作用。但是,“机关单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还需要多下功夫,要实现“一次性到位”,不给“一次性用品”留下反复的空间。

 

白天,他是同学眼中的“蹭课大叔”;夜晚,他是厦大校园的守护者。51岁厦大保安周德新就这样“黑白两班倒”,5年里通过40多门考试,即将获得厦门大学法学学士学位(成人高等教育)。(69日中新网)

@钟洪:如果以这位保安作参照,我们党员干部们应该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够为了理想而坚持学习,做到在学习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遇见更好的自己?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才能做到胸中有大局、眼里有目标、手上有抓手、脚下有行动,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