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消教育类证明事项不只是便民
日前,为减证便民、优化服务,教育部发布《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清理取消了29项证明事项。其中,学生因病休假、因病转专业时需要的医疗单位证明、医院诊断证明被取消,基本上改为出示县级以上医院病历即可。此外,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
拿学生申请贫困资助需回乡开具证明来说,一纸千里之外无法确定真伪的村干部开具的“证明”,难道比学生在校生活表现来得更真实吗?学校要认定学生是否真实需要贫困资助时,除了档案中家庭情况之外,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消费情况才是有力证明。只要老师和辅导员等多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就会有所了解,食堂、话费、衣物用品等消费情况足以管中窥豹。
同时,将回乡开具证明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不仅是化繁为简,给学生和家长方便,更是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学生已是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书面承诺就是学生对自己对学校的一纸诚信证书。如果在之后被调查认定为违规骗取资助,学校也应对其给予惩处,为自己的不诚信付出代价。现在多地学校面对骗取贫困资助者,一般仅给予资助撤回,鉴于基本为父母的“锅”,而对学生轻轻放过。申请者本人的书面承诺,是将诚信的责任给予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和责任。
大数据时代,还有多少“无用证明”是亟待消失的?希望不只是教育部门,其他行政办理也能少些无用证明。其实,近年来,继奇葩证明屡屡上新闻之后,政府部门也在逐渐取消各类无用证明,让民众更方便。多地、多部门都曾出台相关规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便民改革的诚意。但是,这是一个大工程,与之相对应的是大数据化系统的建立,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用互联网串联信息,打破各个城市之间“信息孤岛”,只能靠个人小蚂蚁搬运证明材料的现状。建立完善信息数据库,多些“网上政务”,少些“民众跑腿”,优化现行的行政办理流程,方能给民众真正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