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烟草软文下线还须控烟立法上线
日前,北京青年报刊发《小红书APP现9.5万篇涉烟软文》,引发社会关注。尽管国家明令禁止,但互联网烟草广告仍大量存在且更加隐蔽。其中,仅小红书一款APP上,就出现了9.5万篇涉烟类的“种草”软文。小红书就报道中所提到的问题表示,反对任何形式传播烟草,并已经下线了所有提及烟草的笔记。
新修订的广告法,对烟草广告作出严格的限制: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形式发布或变相发布烟草广告,一律被禁止。可见,小红书APP出现9.5万篇涉烟软文,属于变相发布烟草广告,显然在广告法禁止之列。经媒体曝光后,小红书全面下线涉烟草软文,是在依法整改。然而,这一事件再次暴露出我国控烟短板。
年年喊控烟,岁岁控烟难。尽管《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已生效多年,但因为至今仍无一部专门的控烟法律,导致控烟之路举步维艰,全民吸烟率居高不下。
必须正视的是,有关部门控烟不力,除了立法滞后、措施偏软、烟草文化根深蒂固、国人控烟意识不强、戒烟积极性不高等因素之外,更与监管部门对烟企的“溺爱”和放纵脱不了干系。特别是,只注重于控制消费者吸烟,而对烟草生产、销售环节疏于防控和管理。
可见,涉烟草软文下线,还须控烟立法上线。要想控烟出实效,首先必须打破地方壁垒,宁可不要高耗社会成本的GDP,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应尽早出台全国性的控烟法律,所禁场所及烟草广告类型要具体,执法主体要明确,处罚措施要强化,处罚标准要量化,杜绝“罚了张三,却放了李四和王五”的不公现象,告别控烟立法的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