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叫板学术不端有赖于构建“零容忍”机制
日前,北京电影学院公布了对翟天临的调查结果:撤销2018届博士研究生翟天临博士学位。而在之前,翟天临已就学术不端行为道歉,宣布退出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相关工作,并配合学校的一切调查。
明星出轨、吸毒、酒驾等负面舆论事件,最经常的做法是通过透明的舆情处理,让事实大白于天下,而疑似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则更为复杂,事实认清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演员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事件之所以引起人们热议,是因为学术造假本就是个敏感话题,演员的学术造假行为则更能刺痛公众神经。而博士学位是代表着学术水平的严肃评价体系,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明星身份无关。这场风波自然是因为明星身份而受到关注,但既然涉及的是疑似学术不端行为,则应跳出娱乐圈范畴,毕竟不同于演艺界“演而优则导”,“演而优则学”则有着透明的公正门槛。
演员与学者身份交叉,本符合公众对于演员综合素质的期待,但要做到两者兼顾,相得益彰,前提是有与之相符合的能力和学识。在翟天临博士论文造假事件中,有网友提出质疑:从立论、调研、撰写,到审查、答辩,一篇博士论文的产生,环节很多,但却层层失守。这无疑说明一些高校在论文审核制度方面还存在漏洞。
事实上,目前国内学术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现实中,一些单位分类评价改革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一刀切的做法。尤其是对学术不端的惩处多停留在学术道德批评和内部处理层面,导致学术造假成本过低,难以对学术不端行为形成有力震慑。而要构建对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则有赖于先进的制度设计。一方面,推进学术诚信全流程管理,应加快学术诚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学术诚信信息系统,对科研人员、相关机构和组织的学术诚信状况进行记录,建立健全学术诚信信息采集、记录、评价、应用等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明确学术诚信主体责任,以责任倒逼执行,对学术活动实施全流程诚信管理,让约束随处可见,惩戒措施更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以公开透明倒逼守信。
无论是对演员翟天临而言,还是对学者翟天临来说,遵守学术诚信都十分重要。翟天临博士论文抄袭事件,折射出个人学术诚信底线坍塌问题,这既有翟天临自身的原因,也跟导师把关不严,学校审核环节有漏洞有关。学术造假,是一种腐败,监管不严无异等同于纵容犯罪。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构建监督网络、设立奖励举报制度,让造假行为无处“藏身”。同时,对严重违背学术诚信行为坚持零容忍,建立终身追究制度,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实行终身追究,让学术诚信建设真正长出“牙齿”来,构建真正的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让学术诚信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