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品印警示语不能替代监管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为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标签管理,便于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和药品的区分,今年将研究借鉴烟草标签管理方式,在保健产品标签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本品不能代替药品”等警示语。
保健品不是药品,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这是基本常识。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保健品厂家、销售商虚假宣传的影响,导致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错误地把保健品当成药品使用,甚至替代药品使用。这不仅坑害了老年人的钱财,而且耽误了老年人治疗疾病,危害巨大,饱受社会诟病。
市场监管部门借鉴烟草标签管理方式,在保健产品标签的显著位置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品”等警示语。客观的说,这有助于普及保健品不是药品、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这个基本常识,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科学认识保健品,不再盲目迷信保健品,购买保健品。但保健品上印刷警示语,这种方法不能替代市场监管部门对保健品行业的监管。
在烟草上印刷警示语这种做法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我国烟民数量不但没有明显减少,相反仍然在增加,这充分说明印刷警示语这种监管办法的成效相当有限。再者,只要保健品厂家、销售商继续进行虚假宣传,这就抵消了保健品上印刷警示语做法产生的积极作用。因为一些从事传销犯罪的直销企业宣传自己是“合法的传销”,保健品厂家、销售商也可以采取这种宣传方式,继续虚假宣传保健品具有各种疗效,可以替代药品使用,把本不具有疾病预防和治疗功能的保健品吹嘘成“实是药品的保健品”,只不过由于国家政策限制,不得不在保健品上印刷“本品不能代替药品”等警示语。这样的宣传手段,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事实上,不管保健品上面有没有印刷警示语,最根本的是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对保健品厂家、销售商的监管,严管保健品宣传内容,严禁并及时严惩保健品虚假宣传行为。其次,收缩和严格保健品的审批。再者,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学习保健品销售商的宣传方式方法,向大众尤其是老年人普及科学的保健常识,提高大众的保健知识水平,对保健品具有识别能力,不再迷信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