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说了算”到“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政府说了算”到“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

北京市举行基层政权和城乡

社区治理新发展发布会

  本报讯(记者徐秋颖) 改革开放40年也是社区建设从无到有的40年。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社区概念,到2000年开始建设社区、发展社区,北京市不断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理念,扎实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最终形成了具有首都特点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

  1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召开“走好改革路 奋进新时代”北京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发布会——首都基层政权和城乡社区治理新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在发布会上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的“十个一”及其发展变化。

  

基层社会治理的“十个一”

  改革开放40年,首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坚持创新理念,加强探索实践,狠抓末端落实,取得一系列成果,创造了首都特色的“十个一”。

  2017113日,民政部部长黄树贤为东城区东华门街道韶九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祥明颁发了全国第一个特别法人“身份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截至目前,全市7014个村(居)委会均已取得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资格,为开展民事活动、服务居民铺平了道路。

  首张法人“身份证”的颁发,解决了村(居)委会在办理诸如土地确权申请、车辆购置和报废等事项的不畅问题,标志着我国村()委会已正式具备法人资格,法律主体地位凸显,村(居)委会可以自主参加社会经济活动,是新时代社区建设和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前,北京还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社区服务与管理地方标准——《社区管理与服务规范》,针对居民群众关心的社区安全、社区环境、社区服务,对社区组织应提供的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等服务项目配置和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界定,绘制了全国第一个社区建设的清晰蓝图。

  同时,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以社区(村)为基本单元科学划分网格,将人、地、事、物、状态细化到全市4.18万个基础网格,配备各类网格员8.25万人,建立起内容丰富、响应快速、覆盖全市的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村、居委会在今年将实现同步换届选举。原本村委会与居委会换届选举时间前后相差1年,每3年就有两年要组织基层换届工作,导致基层组织换届工作频繁、选举任务重、成本高等问题。选举同步后,将有利于实现村委会和居委会换届选举的有效对接,统筹推进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除此之外,北京第一次实现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农村第一次常驻社工事务所;市党代会产生第一位社工党代表;推进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第一次探索实践“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打造了一张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品牌——朝阳群众。

  

基层社会治理民主法治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大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治理力量,改进治理方式,全市社会基层治理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整体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为切实加快社区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北京市于20157月印发了《关于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随后,又配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以德治理城乡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5个文件,形成了“1+5”基层治理政策体系,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增强,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为做好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北京市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活力社区、品质社区、人文社区、法治社区和智慧社区等“五大社区”,打造中心城区社区精品工程、城乡接合部地区社区提升工程、农村社区示范工程、城市副中心社区引领工程等“四大工程”,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布会上,李红兵透露,目前,北京市正在起草《关于新时代加强街道工作的意见》,今年市人大还要完成《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立法工作,将对街道的定位与职能、职责与职权、支持与保障等做出明确规定。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特别是传统“单位制”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群众汇聚到城乡社区。社区成为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阵地,对社区治理也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2013年以来,北京市开始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厘清了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定位,构建了联动服务机制,初步形成了北京特色“三社联动”工作品牌。

  为打破过去社区建设都由“政府说了算”的固有模式,使居民“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让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北京市推进实施《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实施意见》,按照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方式,普遍设立“社区议事厅”,让居民通过议事协商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进一步强化居民自治。

  截至目前,全市3177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议事厅,农村社区覆盖率超过了70%,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议事和参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