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止公众号广告乱象离不开社会协同共治

  目前手机微信使用越来越普遍,许多商家纷纷开始建立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对自身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宣传。但是随之而来的网络广告违法行为也日益增多。近日,“中国风创意摄影第一品牌”“宁波最佳差旅管家”等微信公众号,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涉及医疗技术、诊疗方法,利用患者作证明等等,涉嫌违法被浙江宁波江北区市场监管局查处。

  国家工商总局此前下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将以社会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移动客户端和新媒体账户等互联网媒介为重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通知里,第一次将新媒体账户作为总局广告司的年度整治重点。

  自媒体广告的隐秘性较强,除了具有互联网广告的“通病”,还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软文”。与传统媒体上打着明显标识、有着特定排版样式或播出形式的广告相比,有时候一篇自媒体文章不阅读到最后一段,读者还不知道自己是在看广告。或许许多人在阅读微信文章时都遇到过最后出现“神转折”的广告。客观来看,这一系列被评论戏称为“猝不及防”“万万没想到”的广告“软文”确实体现了作者精妙的构思,但是对其中的虚假违法广告也须提高重视。以自媒体大号咪蒙为例,现在的软文价格已经涨到了头条65万,二条是35万,其背后的大流量让投入者的话题性和传播性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而咪蒙广告的价格是省级卫视黄金时段15秒广告均价的七倍左右,个中的利益驱动不言而喻。

  眼下,自媒体的次级增长已成为数字营销具象化形态新的栖息地。尤其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极大丰富,既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便捷了信息传播效率,也加剧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按照工商总局的部署,今年将重点对APP和微信公众号进行监测,或将有效对自媒体广告实现监管。而要想净化互联网广告环境,在不断补足技术短板的基础上,各类平台和APP的经营者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监督责任,履行对违法的广告删除、屏蔽等义务,此外,企业更要树立诚信意识,守法自律。

  虚假网络广告是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以“坑、蒙、拐、骗”为手段,损害的是消费者的利益。尤其是这些广告形式不断出现的背后都伴随着技术的迅速革新,而如何补上技术短板,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则成了当前监管的重点所在,一方面,公众号发布广告,给微信平台带来了收益,既然有收益就要有责任。如果公众号发布、推送的广告存在违法行为,微信平台也难撇清责任。对于用户发布、推送的广告,微信平台应有审核的责任,消费者上当受骗,微信管理平台也难辞其咎;另一方面,强化信用监管,推进各部门涉及广告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纳入“黑名单”,探索建立部门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依法实施信用约束、部门联合惩戒,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推动企业、行业自律,强化媒体、互联网平台社会责任,推进社会协同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