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青白江司法局实施“353”计划 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

  本报讯(记者黎志飞 □叶林) 近日,记者从成都市青白江区司法局了解到,该局按照成都市司法局“两结合、八行动、一提升”工作思路,主动将司法行政工作与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建设工作相对接,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组织实施“353”计划,为成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优质法律服务和强劲法治保障。

三大平台

搭建服务自贸新渠道

  该局根据青白江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成都自由贸易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主动作为,搭建服务平台。首先是构筑自贸试验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整合法律援助、公证服务、人民调解等服务力量,建立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的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分中心,将司法行政法律服务职能延伸到自贸试验区,帮助自贸试验区企业群众依法解决问题、提升法律素养。其次是构筑自贸试验区企业法律服务联席会议平台。搭建涉外律师事务所联盟与自贸试验区企业之间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开展“法律服务进自贸试验区”活动,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最后是构筑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网络“云平台”。开通“法治青白江”微信公众号“服务自贸”微板块,整合31家区级部门组成的普法联盟和涉外律师事务所联盟力量,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线上法律服务。同时,建立区检察院、区法院、区政府法制办等多部门协作的网上平台,对自贸试验区涉外事务进行及时沟通处理,构建起高效便捷的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网。

五大通道

探索涉外法律服务新方式

  该局还通过绿色通道等渠道采取新方式服务自贸区。一是开辟涉外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建立青白江区法律援助中心驻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工作站,实现咨询、援助、调解、仲裁“四位一体”的无缝对接,形成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工作合力,保障自贸试验区和谐劳资关系。二是开辟涉外调解绿色通道。开展“调解跟着自贸试验区项目走”活动,引导区工商联建立全市首家民商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发挥专业商事调解程序便利、处理灵活、成本低廉、效率优先等特点,对自贸试验区内的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主动回应市场主体纠纷解决便利化需求。三是开辟涉外公证绿色通道。设立自贸试验区公证服务窗口,开通自贸试验区企业“掌上公证”在线端口,为重点项目企业提供对外服务贸易、融资等专业公证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涉外民事、经济等公证服务。四是开辟自贸试验区普法绿色通道。成立自贸试验区普法讲师团,收集整理企业涉外法律需求,定期举办“法律服务企业”典型案例巡展,为境内企业“走出去”和境外企业“走进来”提供精准法律服务。五是开辟国际商事仲裁绿色通道。联合成都仲裁委、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区政府法制办成立成都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青白江)咨询联络处,主动服务自贸试验区涉外企业,增强预防和处理国际纠纷的能力。

三大工程

打造涉外人才新高地

  人才要留住,就必须实施有效方式留住人才。该局采取三大工程打造人才新高地。首先是实施“涉外联盟工程”。组建涉外律师事务所联盟,与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精通涉外法律事务的国浩律师(成都)事务所等多家律师事务所签订“一带一路”和“蓉欧+”涉外法律服务战略合作协议,集聚优质法律服务人才资源,提升法律服务的带动力、影响力。其次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对接国际商品集散转运、保税物流仓储等特色产业,主动引进熟悉现代物流、特色金融等口岸服务业的专家、学者、律师等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建立起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专家库。三是实施“人才孵化工程”。制定“人才孵化工程”规划,加强律师队伍学习交流,特别是青年律师培养,为青年律师搭建信访接待、纠纷调处、走进自贸等成长桥梁,为自贸试验区建设培育高素质涉外律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