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正在兴起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武汉有位女士发帖抱怨称,自家的新房成了老公亲戚的中转站,那些在北上广深上班的亲戚,每次回湖北老家,都要到自己家住一晚,搞得自己很恼火。这个帖子引起网友大量讨论,有深表“同感”的,也有对这位女士的态度提出批评的。这位女士的“恼火”其实并不难理解,它反映了家庭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的碰撞,核心家庭本位的家庭生活逻辑排斥家庭的部分亲属责任。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亲戚之间相互“借住”是很正常的现象。在笔者的记忆中,小时候走亲戚一般都会在亲戚家里住一晚。若不住上一晚,反倒显得见外,落下“不近人情”的坏名声。近年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亲戚之间相互“借住”的现象越来越少,当天来当天走,成为亲属关系互动的常态。这种亲属关系模式实际上反映了“怕麻烦”的心态:既不愿麻烦别人,也怕回过头来麻烦自己。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及社会心态反映了迈向核心家庭本位的家庭变迁趋势。
中国传统家庭制度具有浓厚的公共性,核心家庭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它把扩大的家庭整体性目标凌驾于核心家庭目标之上。因此,核心家庭需要服从大家庭的整体安排。但是,伴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家庭转型,核心家庭的自主性逐渐凸显,并强化了家庭的私人性。个体及核心家庭的隐私观念越来越强,其对附属于亲属关系纽带上的关系具有了更大的排斥性。新闻报道中的武汉女士之所以对亲戚到家借住很不满,直接原因就在于亲戚的到来打扰了其日趋私人化的家庭生活节奏。
中国家庭的私人化似乎是一个普遍趋势。笔者在全国多地农村调研发现,不仅仅是城市家庭的隐私观念在增强,农村家庭的隐私观念和私人化的生活逻辑也越来越强。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是,农村串门现象越来越少,“关起门来过日子”逐渐成为常态。当人们的基本日常交往都倾向于退居门外时,家庭的公共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然而,我们不能仅从个体权利的话语来理解武汉女士的“抱怨”。核心家庭本位并不必然意味着“孤立的核心家庭”,家庭的私人化也并不必定意味着个体“隐私权”的觉醒。实际上,这一现象背后还反映了转型期城乡家庭面临的复杂现实及其应对策略。中国家庭转型与社会转型释放了大量的压力,如婚姻压力、教育压力、医疗压力等,家庭再生产的成本和风险明显增加。当前农民家庭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婚姻压力。根据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田野调研,华北、西北等农村地区结婚时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高额的彩礼,少则七八万,多则十几万,此外部分地区还有进城买房的要求。而城市家庭也不能免于这种压力,且城市家庭的生活成本更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也更大。因此,转型时期城乡家庭面临的巨大压力,不仅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家庭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交模式。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核心家庭往往非常脆弱而敏感。因此,核心家庭通过对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重新“梳理”来应对家庭发展的压力。对关系的梳理当然体现了核心家庭本位的原则。具体而言,核心家庭对原有社会关系主要采取的是“选择性利用”和“选择性排斥”。
一方面,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核心家庭对原有的亲属关系产生选择性排斥。在核心家庭本位的生活逻辑下,维持那些不能成为核心家庭发展资源的亲属关系就是一种负担。脱卸额外的负担、规避过多的责任,自然成为核心家庭的正常选择。在家庭发展的压力面前,核心家庭的关系建构因而越来越理性。新闻报道中武汉女士提到来家里“借住”的都是老公的堂兄弟表姐妹等,这些亲戚平常来往不多,在这位女士看来很显然已经成为自己家庭的负担,因此她会觉得很恼火。
另一方面,核心家庭并非完全孤立和封闭的。实际上,单靠核心家庭自身的力量难以应对转型期的巨大压力,因此需要对部分关系进行选择性利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代际之间的相互支持,尤其是父代家庭对子代家庭的支持。近年来,城市里普遍存在的“老漂族”引发了较多关注。这些中老年父母放弃自己在农村的悠闲生活,到城市里帮助子代家庭照顾小孩、料理家务,从而使子代家庭能够安心工作。此外,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大约70%的家庭形成了代际分工基础上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即年轻的子代家庭进城务工经商,年老的父代家庭在家务农,并且肩负起照顾孙代和料理家务的任务。无论是中老年父代进城成为“老漂族”,还是留守农村务农和照顾孙代,其实都是对子代家庭的巨大支持。因此,核心家庭并非完全孤立的,代际支持成为应对压力的重要的资源。
笔者认为,转型时期中国家庭核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核心家庭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情感避风港,不愿为外人打扰。但是,家庭对外部关系的闭合也是有限度的,在迈向核心家庭本位的同时,也有父代对子代的代际支持。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