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系统首个执行财产处置辅助系统上线

  本报讯(记者赵春艳 通讯员付金) 为提高执行财产处置效率,全面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近日,“北京四中院执行财产处置辅助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北京四中院根据执行工作实际需求,依托现有数字技术,由京东公司提供大数据支持,开发该系统,属北京法院的首个尝试。

  作为跨区划法院,四中院执行案件中,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和涉外商事案件占比较高,且呈现标的额巨大,待处置财产数量多,多分散于外省市等特点。目前,依托互联网技术,执行财产的查询和控制难题已经得以有效缓解,但执行财产处置这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却被诸多实际问题“拖慢步伐”。在司法实践中,执行财产处置过程常面临拍品评估周期长、评估价格起伏大、拍品定价难、推广难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执行财产处置效率,也是四中院着力破解执行难的关键一环。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整建制综合改革试点法院,北京四中院立足于跨行政区划法院职能定位,积极探索借助网络大数据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开发执行财产处置辅助系统,将执行财产处置程序中的评估、拍卖预测及信息告知、拍品推广、法规查询等功能集于一体。该系统以服务当事人和辅助法官为总体方向,让当事人在执行财产处置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执行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解决执行财产处置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提高执行财产处置效率,进而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该系统有智能评估;拍卖预测;法规支持;信息告知;拍品推介五个模块部分。其中“智能评估”模块依托网络大数据建设的各类商品数据平台,根据执行财产的价格特点,综合参考其自身现状、产权及该类财产市场价、历史成交量等因素,对执行财产进行实时评估。如待处置房产,仅需几秒钟,系统就能得出相对客观、贴近市场价格的预评估价格,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评估周期长、评估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较大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执行财产价格评估工作的同时,为今后价格评估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北京四中院执行财产处置辅助系统从法院执行财产处置痛点着手,集中解决从价格评估到执行财产成交程序中一系列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执行财产处置工作规范化和执行财产处置效率,提升了司法资源利用率,进而有利于更加全面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