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育引导才能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近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未公开审理的案件,7名受害者都是未成年女性。该案犯罪嫌疑人金小杨(化名)刚满19岁,通过网络购买迷药,利用教音乐的机会,把7名受害者骗到家中,让她们吃迷药后,实施了犯罪行为。

  这名刚成年的青少年犯下如此罪恶,理当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但在惩罚犯罪、维护受害者权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犯罪的外部环境。至少应强化教育和引导作用,并有效打击利用微商等网络兜售违禁物品的行为,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青少年本来就好奇心重,自制能力不强,不能坚定地抗拒不良诱惑,如果只注重对其进行书本教育或特长教育,而缺少规则教育,就会导致其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以该事件为例,如果金小杨能够受到良好的规则教育和道德教育并内化于心,当其面对诱惑时,就能认清背后的本质,知道诱惑的背后可能是违法犯罪,可能会失去人身自由。

  还应值得重视的是,必须清理那些不良的外部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迷药应属于受严格控制的麻醉药品,但竟然通过网络渠道随意购买,这说明相关网站及快递企业的监管形同虚设。按照相关规定,未取得相应资质的商家是不能销售麻醉药品的,这说明网站对入驻商家未尽到审查和监管责任,让无良商家浑水摸鱼。

  试想,要是网络平台能严格执行实名制,审查相关资质,利用好大数据搜集、筛查聊天记录及交易记录,网络也不至于成为非法、违禁物品的流通渠道。要是快递企业能执行实名制并尽到开箱验货职责,那些存在不良企图者不至于妄为到通过网络渠道多次购买违禁物品。

  简而言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外部环境不容忽视。相关部门有必要引起重视,一是切实尽到宣传、教育、引导义务,而非仅仅为了考试,将道德、规则教育、自我保护教育作为负担弃之不顾,或者流于形式。二是应强化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让违禁品、不良视频图片从网络上销声匿迹。这样才能打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让青少年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2岁半的孩子成片掉头发,带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而在医生的追问中,却发现导致孩子掉发的祸首极有可能就是报考幼儿园压力太大、报的培优班太多。(1111日《武汉晚报》)

  @楚彧:作为父母,我们不必总是刻意于孩子能否抢跑,更不能喋喋不休于孩子是否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揠苗助长,最终带给孩子的只能是身心俱伤。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孩子健康“成人”远比所谓的“成才”更加重要。

  近日,有杭州某高校学生爆料,杭州某大学宿舍管理处为管理学生寝室门禁,引入人脸识别签到,要求女生在晚上10点前回宿舍,晚到一分钟罚款1块钱,而男生竟然可以晚两小时。(1114日东北新闻网)

  @陆仁忠:并不是说男生就不需要保护,但相对而言,女生处于“弱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保护。所以,在看待这条看似奇葩的“归寝规定”时,不妨多从情感上理解,真相或许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不过,必须厘清一点,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学校和个人均没有罚款的权力,尽管罚款不多,但这种毫无法律依据的“规定”理应杜绝。

  当前,一些地方通过立法,给予企业著名商标认定以及特殊保护。这些有关著名商标的地方性法规因违反我国商标法的立法宗旨,有违市场公平竞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近日要求予以全面清理,地方著名商标制度也将面临废止。(1114日《新京报》)

  @江德斌:一个商标究竟好不好,有多“著名”“驰名”,应该是消费者和市场说了算,把商标分成“著名”“驰名”与“非著名”“非驰名”,本身就有不公平之嫌。地方政府应遵循谨慎态度,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底线,不要过度干涉市场。

    

  113日下午14时许,湖北蕲春县赤东镇一小学校长陈某驾驶轿车返回学校的路上,遇到一名倒地老人躺在路边,陈某出于好心下车后上前询问老人,并将老人扶到路边休息。16时许,这名老人突然满脸血迹来到小学闹事,自称被校长开车撞伤要求赔偿,陈某当即报警。民警调查后还校长清白并对这名“碰瓷”者进行训诫。(1113日澎湃新闻网)

  @林日新:为了匡扶正义,惩治地痞无赖,对恶意碰瓷者应以敲诈勒索罪给予严惩,这是每个有正义感公民的心声。面对恶意碰瓷者,司法部门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坚决对那些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碰瓷老人”说“不”,让无赖者付出沉重的道德和法律代价,杜绝恶意碰瓷事件的发生,别让“扶不起的老人”再次成为损伤社会道德契约之痛。

  

  现实中,超超是江苏省徐州市一名并不出众的高中二年级学生。但在“溪宝宝77”的直播间里,他是仅次于主播的大人物。作为主播授权的“房管”——直播间管理员,他拥有禁止其他网友发言的权力。从青铜、白银、黄金升到了铂金、钻石级,他已从母亲的银行卡上偷偷划走了约40万元。(118日《中国青年报》)

  @谢鸿瑞:在网络直播乱象治理上,有关部门努力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时至今日,青少年“打赏”竟刷出40万元的高额记录。这不只是青少年之过,更折射出家庭教育引导、网络素养教育、网络舆论监督和网络管理有待加强等深层次问题。当务之急,是下大力气治理“打赏”乱象,别让“打赏”成为青少年“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