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成现代警务发展的驱动力
近日,中国法学会“对话司法大数据”实践调研活动走进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让法学研究和法律实务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虽然活动仅对大数据的法治应用进行了截面式小样本观察,但笔者看到了实务部门主动拥抱大数据后,公安工作向规范警务、预测警务、智慧警务发展的趋势和无限可能。
中心对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打造了数据采集——数据研判——数据应用的警务数据平台和特色数据库。以刑事案件为例,从犯罪嫌疑人进入中心那一刻起,就进入了数据之网,通过前置化、集成性、一码式和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实时完成了信息筛查、记录和存储,对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所有程序节点进行标示,形成相关证据材料,包括全部音视频文件,随案移送,再造执法办案流程,化解了前数据时代相关工作复杂耗时、稳定性可靠性不高的问题。
数据采集的目的是分析和应用,中心的海量数据库和数据研判团队为犯罪的预警和防控创造了条件。没有准确的犯罪预测,就没有有效的犯罪预防。过去,我国预测警务更多依赖摸排调查和前科信息,是一种“经验面向”警务模式。现代预测警务要求的量化分析、模型计算、智能响应等科学规范的评测体系和操作体制,则强调“科学面向”。现在,中心开发的数据库和现代科技支撑下的信息研判系统,结合后台案情分析,已经初步形成了预测警务的“海淀模式”,在“高发案件”“高危人群”(行为和人)两个维度上进行探索和应用。公安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极大发挥杠杆作用,将办案民警的智慧和经验放大数倍,在重特大、敏感、高发案件防控,再犯和社会危险性评估以及恢复性司法的实施方面,将大有可为。
互联网时代,在满足人民法治需求的同时,遵循法治规律,合理善用技术,才能产生法治建设的“光环效应”。公安大数据与检务大数据、司法大数据的深度对话合作仍然在路上,大数据可望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发挥对法治发展的驱动作用。
(作者系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