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法学教育与公安执法实践

  编者按:日前,中国法学会“对话司法大数据”实践调研活动走进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别开生面的对话。本报编发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这次由中国法学会组织的赴北京市公安局“对话司法大数据”实践调研活动意义重大,为法学研究、法学教育领域与执法实务部门面对面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平台,大家共同探讨问题、各有所获,增进了彼此理解,进一步强化了执法大数据意识,促进了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与执法实践的紧密结合。

  笔者是做法学教育的,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深受教育启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深”上:深入了解了公安执法发展现状,掌握了鲜活的一手情况材料;深刻认识了首都公安执法改革成效,包括取得的成绩、提出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从该中心“实战化轮训”功能特点中,引发了对警察法学教育如何精准对接公安执法实践问题的深层思考。

  笔者认为,首都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模式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公安局在遵循司法规律基础上,把深化统筹推进公安执法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和大数据战略实施结合起来,以提高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能力等进行积极有效探索。这种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运用为支撑,集智能化建设、一站式办案、受立案监督、全流程管控、合成化作战、实战化轮训六大功能特点为一体的执法办案管理模式,实现了规范执法、监督执法、保障人权和执法培训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公安执法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应用实践走在了警察法学教育的前面,也对警察法学教育和执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新的课题和新的机遇,警察法学教育将面临着与公安执法发展实践相适应、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的前所未有压力和挑战。警察法学教育应当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进行改革,加强信息化背景下警察执法实践和理论研究,实现警察法学教育与公安执法实践的紧密结合、精准对接,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执法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以适应大数据信息化时代法治中国、法治公安建设的需要。

  笔者感触特别深的一点是,该中心不仅是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也是执法培训基地。这种“公安执法与警察教育训练一体化”运行模式也是一种创新。从警察法学教育角度看,普通的法学教育为警察法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但不等于全部的警察法学教育,警察法学教育的特色是公安执法教育训练,其DNA是公安执法。警察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战化公安专业人才培养阵地和在职民警教育训练基地,既具有普通高校的属性、更具有鲜明的公安行业特色。因此,警察的法学教育就必须体现这一特性,主动适应公安执法实践需求,促进警察法学教育与公安执法实践有机结合,坚持以公安执法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实战化公安执法教育训练供给侧改革,以提高有效供给、克服无效供给、防止错位供给、丢弃滞后供给,实现警察执法教育训练与公安执法实战的精准对接,向精准化的警察法学教育训练要执法素质、要执法战斗力。

  如何实现这种精准对接?笔者认为,应在合作育人、开展研究、服务执法上做好七个精准对接:一是铸造忠诚警魂对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发挥法学教育和执法实战在铸造忠诚警魂的独特作用,打牢公安执法的政治根基。二是培养执法能力对接。确立警察法学教育资源“一盘棋”思想,围绕提高执法能力这个核心,充分发挥院校教育与实战教育两个育人资源优势,不断推进执法实战资源向育人资源转化。三是推进实战化法学学科专业建设对接。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来自实践、回到实践,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加强公安执法理论研究和执法实战化法学学科专业建设,并为其他公安专业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融公安专业的技术规范与法律规范为执法规范。四是打造过硬师资队伍对接。促进院校教师与实战教官交叉任职,提高教师执法实践能力和执法实战化教学能力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五是服务执法实战对接。健全“教学练战”协同服务机制,联合开展科研,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公安执法经验,促进科研成果向执法实战和执法人才培养转化应用。六是执法大数据教材建设对接。围绕公安大数据建设,构建公安执法实战化教材体系,推进实战案例教材、实训教材和数字化教材建设。七是合作共赢平台机制对接。希望加强与海淀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等公安法制部门合作,建立公安法制教育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警察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