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汉成新市民折射政府“底层思维”
近几年,泰州市社会救助站先后接收了20名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这些流浪人员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因为没有合法身份,因而不能办理医保、享受救助,残疾的流浪人员还办不了残疾证。近日,政府有关部门为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办理落户手续,首批20名“生活无着落者”成为泰州新市民。
政府主动伸出橄榄枝,赋予这些流浪乞讨人员以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他们可以和当地市民一样享受各方面的权利,接受政策的照顾和救济。尽管给流浪乞讨人员上户口多少有一些“特事特办”的性质,比如他们的名字是公安部门统一起的,他们的出生年份也是根据其体貌特征进行推测确定的,但是和他们所急需的救助比起来,这些显然都是次要的问题。
尽管这其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为流浪乞讨人员办理城市户口,赋予他们新市民身份的做法,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政府的人性化服务意识,还有难能可贵的“底层思维”。所谓“底层思维”,就是政府把眼光往下放低一寸,给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注,不要让他们成为被遗忘、被无视的一群,而是想方设法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基本的公民权利、福利待遇,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职责所系,也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