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紧注射剂审批标本兼治“吊瓶森林”
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发布《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加快新药医疗器械上市审评审批的相关政策(征求意见稿)》,将严格控制三类注射剂上市。其中,口服制剂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注射制剂上市,肌肉注射制剂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不批准静脉注射制剂上市。
当前,我国为治理过度输液现象出了不少狠招、实招,且全国多个省份已取消了二级以上医院除急诊和儿科外的门诊输液,以前在门诊输液室司空见惯的“吊瓶森林”已不复存在,一些医院的输液室已变得空空荡荡,抗生素使用量也相应减少。
然而,这样的控制手段只是让医生不敢使用注射剂而已,只要注射剂仍然触手可及,说不定哪一天,相关部门的检查少了,“吊瓶森林”仍有可能卷土重来。或者在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门诊不敢输液了,却转到私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输液。而住院患者不受此类政策的影响,“吊瓶森林”不能在门诊重现,仍可能在住院病房里发生。
最彻底的治理办法,是大幅收紧注射剂的审批。对于那些经过评估,认为通过口服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就应该不被允许生产注射剂。如此一来,注射剂无药可用,医生若想为患者使用这种药,就只能开口服制剂,患者对此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样道理,当肌肉注射可以达到治疗效果时,静脉注射也不应被允许,只允许生产肌肉注射剂,不批准生产静脉注射剂,就可从源头控制过度输液现象。
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将这个原则落实到医院,就是出台限抗令,取消门诊输液。在药品制剂审批阶段,落实这一原则的最佳办法是把好制剂审批关,这样不仅消减了医生违规输液的机会,而且向医疗系统传递着高层治理过度输液的决心和意志,对医生具有较强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治理过度输液不能仅靠医院和医生,患者的理解与支持、药品制剂的审批与生产等,都可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医生的诊疗行为得到了医疗制度的约束,在此背景下,注射剂的审批被收紧,又从源头上强化了治本,假如患者对于过度输液的危害给予更全面的了解,就会形成治理过度输液的完整链条,“吊瓶森林”有望得到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