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既要保护自然更要审慎对待无知行为

  因为卖了两只小太阳鹦鹉,深圳男子王某近日被宝安区人民法院判处5年有期徒刑。这一判决引起争议的地方在于,王某所出售的这两只鹦鹉,是人工饲养繁殖的。王某的家属表示,不清楚小太阳鹦鹉属于濒危野生动物,更不明白出售人工饲养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也会触犯刑法。目前,王某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须指出,相关报道的案情并不全面,至少遗漏了两个信息。一是根据国家林业局2013年发布的《54种可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野生动物名单》,王某所饲养并出售的鹦鹉并不在国家允许驯养繁殖的范围;二是法院认定他另有45只同种鹦鹉待售。这起个案即将进入二审阶段,一审法院已经失去了发声机会,但我们期待二审法院能够重视舆论的声音,依法审慎地做出结论,并就裁判依据和理由做好释法明理工作。

  不可否认的是,这起案件再次引发了人们的焦虑。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类需要尊重、保护自然已然成为普遍共识,正因此,法律规定了破坏自然行为的法律责任。可是,人类并非全能全知,尤其在大自然诸多物种面前,更显得尤为无知,这就造成了一些人或将因无知而不慎触犯自然、触及法律,乃至遭受刑罚。

  我们看待、评价司法案件往往有代入感,我们惧怕因一时不慎误入到刑事案件中。这也难怪,在近年来发生的大学生掏岛窝案、农民采三株野草获刑案、杂戏团运输动物案等相关案件中,人们纷纷为涉案人鸣不平。

  如何对待“无知”?刑法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能以不知法律为由而得到赦免,但也认可在极端情形下,当法律确实难以为常人所获悉,法律也须对此做出考量。在实际立法过程中,我国第一部刑法第22稿原有一条规定:“对于不知法律而犯罪的,不能免除其刑事责任,但是根据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而刑法第33稿删去此条,当时的立法理由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辨别犯罪分子是否知道法律,同时,删去此条,也可免得某些犯罪分子钻空子。但是,如果查明行为人确实不知法律而犯了某种罪,有情有可原的一面,人民法院可以酌情从宽处理。”这也意味着,确实不知法律应成为酌情从宽理由。

  此外,刑法还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可以说,现行刑法在立法上已经有着一些对“人类无知”极端情况的保护机理。

  如何弥合自然保护与人类无知之间所产生冲突,首先是要加强普法以及自然保护知识的传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的无知。其次则在于,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既要对自然保存敬意,又要对人们持有善意,充分了解立法原意,“将个案的审判置于天理、国法、人情之中综合考量”。一方面,从涉案生物获取途径、难易度、价款等方面来判断究竟是无知还是有意,进而认定主观恶意程度;另一方面,衡量相关行为是保护了涉案生物还是对之构成了危险乃至损害,以确定客观结果。

  总之,我们一方面需要重视自然保护与人类无知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更须对之客观评价、审慎对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消除人类对自然不必要的恐惧,避免冲突扩大,乃至产生人类对自然的恶意报复之心。

  公共免费WiFi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已成各地建设“智慧城市”标配。51日起,北京市经信委宣布,在公共场所,每位用户每天可享受的免费上网时长由两小时修改为不限时。可记者调查发现,公共免费WiFi单设备仅2兆带宽,只能承载20人使用,实地体验6个点位,均无法上网。(57日《北京青年报》)

  @舒圣祥: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免费WiFi,不仅可以减轻纳税人负担,更可以确保免费WiFi的质量。因为,“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其效率肯定要远高于“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提高公共WiFi质量,技术不是问题,资金也不是问题,怎样让资金更加有效率去选择靠谱的技术才是问题的要害。

  面对络绎不绝的送钱送物者,河南省安阳市人社局原副局长卢铭旗“颇有原则”地给自己定下“三不收”的规矩:关系不好的不收、信不过的不收、家庭困难的不收。他靠着如此荒唐的“规矩”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随着外界不断涌来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卢铭旗的思想防线进一步松动,贪欲也随之如泄洪之水般奔腾汹涌,最终把他淹没。(5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磊磊:党纪法规制度才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规矩,需要时时刻刻牢记于心的准则。并将其倡导的价值内化于心,以更崇高的人生追求标注精神境界,守住思想防线,始终保持定力,谨防权力越界。

    

  近日,河南南阳市公安局民警在一路口执勤时,查获一辆无资质的校车。让民警没想到的是,该车核载7人,却坐了38人,超员31人。经核查,这辆牌号为豫RA985A面包车没有校车资质,驾驶员白某也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证。(57日 央视新闻)

  @刘元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那些血淋淋的教训,我们岂能忘却?因而,每一个家长要坚决摒弃侥幸心态,用最大努力保护好孩子的安全。要知道,乘坐“黑校车”,并非只是“挤挤而已”,而是在拿年幼的生命冒险。

  近日,《人民日报》提出一个观点:软环境的优劣,决定着经济运行的质量。各级政府敢于动真格,先割自身瘤,是软环境建设之肯綮。如某地从政府失信入手,对政府拖欠工程款情况摸底排查,要求排查到的项目,必须明确还款时间,让群众和企业看到了信心和希望。(57日《人民日报》)

  @储旭东: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能“全面抓、抓全面”,用“工匠精神”去造就“软环境”,让自身发展实力、服务品质、群众基础、队伍作风等基本要素真正“硬”起来,打通改革创新的“任督二脉”,给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鲜的“营养”、足够的“活力”。

  近年来,“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模式,在一些公司被广泛推行开来。然而,重庆某实业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淘汰”员工后,被员工告上法庭,最终被法院判赔偿3万余元。(56日《经济日报》)

  @袁文良:企业实行“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竞争性、创新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末位淘汰”绝不是企业加强管理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建立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企业发展效益的最大化。

  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泰州城西一所学校老师批改卷子时发现学生小慧(化名)的语文卷子阅读理解答案,跟标准答案雷同,便认定小慧作弊。小慧找老师沟通无果后越想越委屈,便报警求助,希望民警能为自己“平冤”。(56日 扬子晚报网)

  @刘传斌:“信任学生,了解学生,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教育者的职责,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引起足够重视,着力提升教师素养,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不要随意怀疑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对学生有包容之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