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不能有“线上线下之分”

  日前,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质检总局副局长李元平强调,今年将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他表示,在监管中发现,相对线下产品而言,网购产品有“四高”,即抽查不合格率较高、假冒伪劣比例较高、质量安全风险较高、消费者投诉率较高。产品质量已经成为这种新业态健康发展的“生命线”。

  质检总局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用意虽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消费者体验到快捷、便利、轻松的网络购物,促进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过,单纯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方向有点跑偏。假冒伪劣商品虽大隐于网络商城,但其源头还在更隐蔽的网下,打假要抓住源头进行根本性治理,既要加强打击网上的销假者,更要以强硬手段打击网下的制假者。线上平台虽是打假的一个抓手,但线下工厂更应是“主战场”。

  网购产品“四高”是线下产品同样存在“四高”的折射。电商平台的假货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要彻底消灭假货,显然离不开对线下制假售假者予以溯源性打击。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即使电商检测出假货并全部下架,造假工厂依旧在生产和销售,这才是假货产生和泛滥的根源。

  在互联网时代谈打假,别只盯着网络购物。当年没有网络购物时,很多商场不是也有假货?在互联网时代谈打假,仍要针对假冒伪劣产品出现的根源而动。据全国政协委员陈晓颖调查分析,“出现假冒伪劣产品的原因,为一是生产厂商小、乱、差,没有形成规模;第二是造假成本特别低;第三个是国家监管的体制落后,法律跟不上,立法执行也不严格。”这就给打假指明了最该努力的方向。比如造假成本特别低、法律跟不上,马云就曾呼吁“像打击酒驾一样严打假货”,这一观点引发一些代表委员的共鸣,纷纷呼吁改变现有法律法规对假货及犯罪分子震慑力不够,导致制假公开化产业化的现象。

  不仅代表委员支持重典打假,建议开启治理假货的“严刑”时代,相关部门的重典打假思路也渐渐打开——310日,在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公开点赞马云“像抓酒驾那样打假”的呼吁,并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惩戒力度、建立企业信用系统是让假货逐渐减少的方法。最高人民法院也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案件写入其工作报告。可见,对制售假货加大惩戒力度将不会是“纸上谈兵”。无论是最高法、工商总局,还是质监部门,都要形成共识、通力合作,盯住所有假货,让治理假货从“罚治”走向“刑治”。